你越吼,孩子越痛!別讓你的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我們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但還是難以控制情緒。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一個情緒ABC理論。

說的是,一件事情是客觀的,你持有的想法和信念不同,就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5/10
你越吼,孩子越痛!別讓你的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舉個例子。
你8歲的兒子,把剛買的新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客觀事件A)。
如果你認為兒子調皮,在故意搞破壞(想法B1),你就會越想越
生氣,憤怒佔據心頭,失控大吼、甚至打兒子一巴掌(情緒、行為結果C1);
如果你認為兒子好奇心強,在探索(想法B2),你就會感到開心,誇兒子拆得好(情緒、行為結果C2)。
改變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改變你的想法。
當你用積極的視角看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孩子很多時候的無理取鬧,背後都有因可循。
1.「孩子故意跟我作對!」
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簽,比如「調皮」、「膽小」、「磨蹭」等。
一旦孩子有不合作的行為,就會盯著標簽,越發覺得孩子在故意跟自己作對。
比如,有媽媽吐槽5歲的兒子「磨蹭」,早上出門穿個鞋都要十幾分鐘,每次一定要吼他了才知道急。
事實上,穿鞋對一個5歲的孩子真的會很復雜。
這包括挑選鞋子,分清左右,穿好鞋子,繫上鞋帶,感受和調整舒適度……
所以他就是需要10分鐘,甚至20分鐘才能穿好。
「沒有哪個孩子,喜歡跟父母作對。」
當你失控快爆炸的時候,一定要想想這句話,之所以「不聽話」,很可能是孩子能力達不到、需求沒得到滿足。
為人父母,我們要用心去了解孩子的特質、性格,
看到他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和動機。
2、「怎麼能這樣!」
一個律師朋友,家裡十二三歲的女兒酷愛化妝。
朋友每次看見女兒塗口紅、畫眉毛,都覺得難以忍受,勒令女兒擦掉。
用朋友的原話就是:你一個學生,怎麼可以這樣,跟個妖精似的!
於是,她趁女兒不在家,摸排搜查女兒房間,沒收了女兒所有化妝品。
女兒回家後,母女倆戰爭爆發,女兒甩下一句「我的臉我做主」,摔門離家出走。
朋友為此很苦惱,後來她才漸漸明白:
十二三歲的女兒,正是花一樣的年紀,有追求美的權利。
塗口紅、描眉毛,都是愛美而已,又不會傷害到他人。
下次當你覺得孩子的行為「難以忍受」要發火時,不妨認真問自己一句:
這真的是個很嚴重的「大問題」嗎,還是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如果用1-10分表示事情的嚴重程度,你給這件事打幾分?
你會發現,那些「難以忍受」的事情,大多都在5分以下。
當你能夠覺察和放下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很多問題就會自然消失。
父母能更平和自信,孩子能生長出自己的力量,親子關系也會更和諧美好。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