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難溝通,你無須自責內疚,反要感恩孩子饋贈

某位初二的男孩子叛逆后在家一直不願說話、不願做作業,媽媽每次想與孩子談心,孩子總是不吭聲或者淡淡地回應:「知道了」敷衍過去,繼續玩他的手機,為此爸爸憤怒地打罵過他、手機也摔壞幾部,但是孩子的改變收效甚微。

前天媽媽好不容易趁著兒子心情看似不錯,小心翼翼地走到孩子房間,提出想與兒子好好聊聊,結果兒子「嗯」了一聲后,起身漠然地走到陽台,把自己的背影留給了媽媽,然後一直不吭聲。
媽媽好不容易準備好的千言萬語頓時卡在喉嚨,瞬間有了萬箭穿心的感覺。

某位單親家庭高一的女孩子叛逆后在家中非常敏感,經常緊閉房門獨自流淚或者動不動就沖著媽媽發脾氣,媽媽想起這些年獨自拉扯女兒的不容易,不甘心當個失敗的媽媽,頭腦中不斷湧現一個聲音提醒著這位母親:我必須對自己孩子負責。

於是昨天媽媽鼓足勇氣敲響了女兒的房門,結果傳來女兒在房間內的怒吼:「可有事?

沒事不要總是來煩我!」,媽媽頓時如同掉入冰窟中,手腳發涼、全身發軟,深深地沮喪與無力感再次在內心湧現。

剛才這兩個案例是近期家長線上主動與我溝通孩子叛逆問題中印象比較深的,這兩個案例中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愛缺失,焦慮的媽媽準備獨自與孩子好好聊聊,但是剛開了頭,卻被孩子無情的抗拒。

難道現在的孩子叛逆后,親子溝通就如此之難嗎?

難道無法用溝通與叛逆期孩子重塑良好的親子關係嗎?

難道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叛逆期孩子必然的行為表現嗎?

相信你此時心中也會如此的疑惑。

其實這些疑惑都是表象,都是偽命題,我在這裡可以負責任告訴你,叛逆期孩子比幼年期孩子更容易溝通,這些問題只不過是很多大人掉進了溝通的誤區了。

我先解釋一下家庭當中溝通的真正含義,對於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無論你是跟孩子、還是自己的伴侶,或是自己的父母,溝通的準確定義是:人與人之間有意義的互動關係。

這個「有意義」不僅指的是能增進彼此的情感、了解、共識,甚至是化解問題與衝突,同時也指的是通過分享與建立共同的看法。
簡單一句話就是:聽得明白、說得清楚、彼此了解。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