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1:過度嘮叨會導致孩子的自信心難以建立。
精神分析大師埃里克森的發展觀中強調,在孩子度過嬰兒期后,意志能力發展起來,他們要發展自主能力,很多事情要自己主動嘗試,如穿衣服、吃飯之類的自理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獨立感會越來越強。
所以,孩子越大家長就應該越要學會慢慢抽離自己的身份。
家長的過度干涉(譬如嘮叨),會使孩子學不會「自己長本事」,當孩子想去發掘「自身潛能」時可能有心無力,這樣會使孩子喪失生活自信,可能創造出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家長用盡了全力進行「引導」,可是孩子就是長不大,何苦哉?
危害2:媽媽會把壓力感傳承給孩子。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情感是有傳承性的,與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家長在上邊作畫。
很易懂的一個道理是:作者帶著什麼情緒作畫,這幅畫就會傳達出什麼感覺。
「嘮叨」背後的本質,是家長的自我焦慮,每一次的過度嘮叨都是將自己的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高頻率的焦慮會讓孩子形成焦慮的習慣。
那麼捫心自問,您孩子這張紙上的壓力部分面積有多大呢?
危害3:嘮叨很可能正在損害著您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語言和行為是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有多少次的「嘮叨」是在愉快中度過的呢?「嘮叨」背後傳達的大部分都是不滿、壓力、擔心以及恐懼等負面情感。
如果每一次都是帶著指責和不滿進行交流溝通,親子關係怎麼會和諧?
有時就想嘮叨,怎麼辦?
方法一:從「心」改變,才是美好一切的開始
嘮叨的父母需要克服完美主義的想法,不要去打造一個完美的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必須加以改正,但是習慣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時間,一定的空間的。
對於家長來說,需要對孩子成長這件事情保持著客觀的角度,不去逼迫孩子立刻做到。
家長需要更客觀地了解孩子,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能夠充分的學會自主。
給自己空間,同時給孩子空間,同樣也是給好習慣空間。
方法二:以身作則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模仿學習」,即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如果孩子總是做不好什麼事情,家長應該反思以下,是不是家長自身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傳承給了孩子。
家長想管理好孩子,首先自身先養成良好的習慣做起。
當家長知道與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習慣,一同成長的時候,家長會發現自己能嘮叨的頻率會慢慢減少,家長少擔心,孩子少焦慮。
不斷的自我成長會成就更好自我,同時也能創造幸福家庭。
最後想說,嘮叨是最淺薄的教育,沒有不必要嘮叨,就沒有一些不必要傷害。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家長不但要用言辭教導孩子,同時家長還能自身養成好習慣,不斷自我成長,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從而引導孩子。
家長們自身的習慣的高度,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起點,所以讓我們提升自身素質水平,讓孩子站在我們的頂峰上繼續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