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養不出自律的孩子?你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

比如,在某天晚上,你為孩子精心挑選了一本書,想睡前一起讀,你以為孩子肯定沒有異議。

結果他卻突然對你說:「我想讀另外一本。


這種對某件事的選擇傾向,就是孩子自主的體現,哪怕他選的書沒什麼意思,他也成功地經歷了掌控感和自主感,以後在讀書上這件事上,他的意願也會更強,讀書的興趣也沒有被破壞。

體驗自主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這會給他一種「主人翁」的感覺。

生活中,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選擇的餘地,獲得的自主感就會變多,在自我意識的主導下,主動去做一些事情。

長期自律的孩子,就需要這種自我意識驅動下的自發行動,而不是靠父母的管控。

提起孩子不自律,父母常常有苦難言。

我們固執地認為:因為孩子不自覺,大人才每天跟著後面又催又急的。
孩子越是不自覺,我們管得越是密不透風。

事實上,孩子種種的被動表現是「果」,不是「因」,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被剝奪了主體性,才會表現出種種的不配合。

自主感消失了,自律也就消失了。

02
孩子的自主感是如何漸漸消失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提出的「課題分離」一詞,課題分離本質是分清「別人的事」和「我的事」。

阿德勒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很多孩子,沒有自主感,也是因為他們的課題被某些外在力量模糊化了,比如嘮叨、催促、包辦、控制。

拿早上上學這件事來說,按時上學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課題,但有時候,大人會主動地承擔起原本屬於孩子的責任。

他們一邊不停地催促孩子刷牙洗臉,一邊替孩子收拾書包、文具,孩子動作慢吞吞的時候,還會感到惱火。

整個過程,孩子都在被命令、被安排,沒有自主狀態。

時間久了,孩子也開始依賴大人的催促,很多事情,大人不說,他就不做,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本就是自己的責任。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樣呢?

早上按時起床、準備上學,是孩子的課題;

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在孩子求助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這是父母的課題。

你只需要準備早餐,送孩子去學校,中途適時提醒,把該做的做完,剩下交由孩子。

自主感最重要的體現,那就是能自行做出選擇,自己決定某些事情。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沒有選擇的餘地,大人替他把路都鋪好了,那麼孩子的內在動機被削弱了,對生活的控制感也被剝奪了。

培養孩子自律性,早期確實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必須分離父母的課題和孩子的課題。

讀到這,可能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課題。


確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不可避免的人生課題。

但大部分的父母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結果孩子也慢慢地不去承擔本應該自己完成的責任。

鼓勵孩子自立,幫助孩子自立,尊重孩子的自立渴望,抱著這種心態,我們才算是真的打開了自律之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