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養孩子之所以「痛苦」,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開竅

仔細想想,真相確實如此
•首先,對教育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那是因為學校承擔的基本功能就是掃盲,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定的知識、價值觀去降低社會的犯罪率,但學校教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真正的學霸也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很多都是受家庭環境所影響
•其次,對孩子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那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都是不同的, 我們不能用學霸的標準去要求學渣,爸爸媽媽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做不到也是常理之中,只有平復好自己、孩子才能被平復好
•最後,對自己家庭教育不要標準太低,那是因為教育從來都是一個雙向成長的過程,如果一隻不會飛的母雞生出了一堆雞崽,卻天天要求這群雞崽必須會飛,那怎麼可能呢?

每個孩子的天賦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也不應該只用成績去判斷孩子的好壞,多發現他們身上可取的閃光點,你會發現孩子要比想象中更有趣,也比你之前相處起來更輕鬆自在
這就是所謂的育兒開竅,也是改變痛苦教育里的第一個要點:降低期待值,讓孩子做一個身懷絕技、腳踩優點、頭頂樂趣的祖國花朵
如此,我們眼中才能看到孩子的優點,孩子的眼裡也能看到光芒,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更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3/8
知道嗎?養孩子之所以「痛苦」,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開竅

02
相信孩子會變好
不要總想著去糾正錯誤
人生最痛苦、最糟心的事情是什麼?

我想了很久,終於得出了一個答案:終生被情緒所奴隸,然後又稀里糊塗地把身邊最親近的人給傷害透了
這個結論,可是適用於身邊的各種關係,特別是家庭教育里的情緒遺傳性更為常見
在蘭媽的身邊,就見到很多脾氣很差的人,通常一聊天都得知有個同樣情緒差的原生家庭
有時候明明想要剋制情緒,可無形當中就是抑制不住內心的衝動,這其實就是原生家庭種下的因果關係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是生活在無爭吵、無攀比的正面情緒家庭下,那孩子肯定是幸福而樂觀的,即便是遇到困難和委屈的事情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心裡極端
記得心理諮詢室內,有一個媽媽面露難色地向諮詢師求助說:
「以前挺認真、乖巧、也懂事的女兒,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突然變得狂暴狂躁起來,動不動就對我和她的爸爸大吼大叫,有時候還要動手打我們,我們這孩子現在的心理問題挺重的啊」
諮詢師把孩子喊過來進行心理溝通,可當女孩沒有半分搭理的模樣,媽媽氣急敗壞地直接把孩子往前推,然後還煩躁地說:「看看你現在彆扭的樣子,簡直是無語透頂,我讓你好好學習你不聽,我問你到底想幹什麼也不說,你想幹嘛?

想逼死我嗎」
然而,剛說完這些話,諮詢師就立馬打住,斬釘截鐵地對媽媽說:「我看這病也別看了,教您一個方法,回家后每天發現孩子一個優點,堅持15天,你就會發現孩子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果然,又過了一段時間,媽媽直呼方法管用、省了不少心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