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一位朋友與我交談,她表示:
「我感覺自己真的挺缺乏勇氣的。
他離開我之後,我大度地表示即便分手,我們還是朋友,有需要時應多聯絡。
」
然而,自分手以來,我未曾再與他聯繫,非我不願,而是因為分開后我才意識到我實在難以忘懷他,我擔心我的聯繫會給他帶來不便,使我更加難以釋懷。
人,有時就是這般怪異。
如果對某人沒有感情,那麼可以毫無顧忌地打擾,可以暢所欲言,想何時聯繫就何時聯繫。
但是,一旦心中還有愛,就會變得猶豫不決。
想要發送一條信息,擔心他正忙;想要關心他,卻又害怕他不回應;想要找他,又怕自己情感失控。
愛一個人,容易感到失落,容易脆弱,容易受傷。
因此,對於分手的雙方而言,不聯繫通常並非因為已經放下,而是因為你已經釋懷。
人們往往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堅強,無論是面對生活還是情感。
一個曾經流行的笑話揭示了很多人在失戀后的真實狀態:
「你和他還有聯絡嗎?」「早就不想了」「我還沒說是誰呢」
這個笑話雖簡單,卻反映了那些未能從失戀中恢復的人們的真實寫照。
他們在外人面前裝作毫不在意,但內心深處卻始終牽挂著對方。
許多人選擇不與前任聯繫,並非真的遺忘,而是希望彼此能保留最後的尊嚴。
不打擾對方,意味著沒有後續,沒有後續就不會揭開自己內心深處的柔軟。
他們寧願讓對方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也願意欺騙自己已經釋懷,這樣對方可以感到安心,自己也能重新開始。
一段關係的結束,並非因為不再聯繫或刪除聯繫方式。
實際上,越是避免聯繫,越可能意味著心中無法釋懷。
如果不再聯繫,那就徹底斷了聯繫。
即使心中還有感情,也應將其深藏。
如果對方心中有你,自然會主動聯繫你;如果對方心中沒有你,勉強聯繫只會讓雙方都陷入尷尬。
不聯繫,並不意味著忘記,它代表了一種態度:我不會再以卑微的方式愛你,從今往後,我將追求更值得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