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裡蘭媽推薦一個課題分離方法,可以有效牽制孩子挑戰底線這個問題:
比如,你今天晚上加班需要很晚才能回家,這個時候想要孩子自己主動完成作業,那就需要做好課堂分離
如果告訴孩子:「你自己在家乖乖把作業完成,等媽媽加班回來給你講錯題」,那這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和孩子的事情混在一起,孩子也會認為「反正媽媽會回家給我講題,隨便亂填幾個答案就行了」
正確的方法也應該是告訴孩子:「媽媽需要加班,這是我的工作,我的責任,你在家裡需要把作業完成,這也是你的學習責任、和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如果作業寫完了最好自己再檢查一遍,等媽媽回來我們比比看,看看今天誰任務完成得快」
如此,在課堂分離的任務與責任意識下,孩子才能真正把「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去做」

02
以前家長vs現在家長
高期待可能是一種隱性暴力
父母的高期待可能是一種隱性暴力,這一點一定要引起足夠多的重視
有一個當班主任的親戚告訴我,她班上有個男孩
這個孩子成績好、性格好,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也是同學們平日里的學習榜樣,可一切的平靜卻在初二那年發生了改變
那一年,男孩的父母整天爭爭吵吵,幾乎每天都戰火紛飛的情況下也很快結束了婚姻
而爸爸媽媽離婚之後,男孩就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為了能養活他也是早出晚歸,一天要打好幾份工
在那種情況下,男孩幾乎是被迫長大,他每天除了上學讀書、回家后還要洗衣做飯,有時候看到媽媽太勞累了還要搶著幹些家務活
但媽媽對此並不領情,每次都嚴厲地對他說:「你只管讀好書就行了,我在你身上付出那麼多,你要是不考出個好大學,對得起我這些年的犧牲嗎」
於是,在「考好大學」的高期待要求下,男孩每天都憂慮萬分,課堂上聽不進老師的講課內容,寫作業的時候也經常走神、沒辦法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