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9個讓孩子變好的優秀法則,試試吧,總有一個適合你家孩子

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同頻共振
當兩個孩子的基礎、和認知程度都差不多時,他們思路也比較相似清晰,兩個孩子所講的話自然也能輕易理解了
想要和孩子達到如此境界的輔導效果,那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太聰明了」
仔細想想,那些因為輔導作業而動不動發脾氣、責罵孩子的雞飛狗跳場面,是不是就在於家長懂太多、對孩子也要求太高呢
所以,高質量的學習一定是在相對於輕鬆、並容易聽懂的狀態下產生的
我們家長要做的也是儘可能地降低自己的學識水平,孩子讀一年級就拿出一年級水平,跟著孩子一起每日朗讀「a o e……」

16/18
分享9個讓孩子變好的優秀法則,試試吧,總有一個適合你家孩子

09
底線法則
有人說,孩子跟父母之間不可能做得成「好朋友,所謂的「朋友式育兒」也不過是毒雞湯罷了,因為你想個合格又負責的家長,那就必須要對孩子嚴格一些,要不然孩子就很容易蹬鼻子上臉,根本就管不下來
事實上,並不是嚴格就能管得住孩子,也不是跟孩子做朋友就是毒雞湯,而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在試探中成長
好奇、探索、還有不斷試探,也是他們的成長天性
有一個男孩,爸爸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留他和奶奶在家相依為命
很小的時候,男孩還比較聽話懂事,在學校也深受老師的喜歡
可自從進入初中階段后,男孩就經常遲到早退,每次班主任打電話給父母反應這件事時,男孩過不了幾天就能看到爸爸媽媽出現在門口
回家之後,爸爸媽媽耐心規勸,孩子也表示以後不會再遲到了,可等到爸爸媽媽返回去打工一段時間后,一樣的情節還是會照舊上演…
原來,男孩聽一個同學說「我做什麼事情,我爸媽都不會發脾氣,他們總是能輕言細語地跟我講話」
於是,男孩為了試探爸爸媽媽愛不愛他,經常不是故意上課不進教室、就是周日在家裡不肯去學校,而老師每次只要給爸爸媽媽打電話了,他就能聽到爸爸媽媽說很多的話,有時候還直接請假回家陪陪他

17/18
分享9個讓孩子變好的優秀法則,試試吧,總有一個適合你家孩子

這其實就是孩子試探父母的底線,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友誼建立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
一直在不停地滿足、妥協,那遲早也會因為「不能滿足」而出現問題
所以,不管是什麼關係,底線也是持續感情的重要元素,更是彼此之間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必備技能
特別是在孩子提無理要求、或者寫作業總用「等會就寫」來逃避、敷衍時,我們就要明確告訴孩子:「媽媽也希望陪你多玩會,可學習是你當學生的分內責任,就像媽媽不想上班,可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去上班一樣,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此,當孩子明白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底線后,他們身上的戾氣、和焦躁自然就會慢慢消失了那麼,關於能讓孩子變好的一些優秀法則,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