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小小的人兒,也有「大局觀」
孩子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幼稚」。
在他們的世界里,有一種早熟的敏感,叫「怕媽媽太累」。
你可能聽不出來,但很多話,他們是放在心裡的。
「媽媽最近好忙,我不吵她了。
」
「我要是聽話一點,媽媽會高興的。
」
「奶奶說媽媽去掙錢,我不能惹事。
」
他們不懂道理,但懂得愛。
他們不太會說話,但用行動表達。
你一離開,他就努力做個「懂事的寶寶」,不是因為他不在乎你,而是太在乎了。
有個朋友的孩子四歲,平時跟媽媽分開十分鐘都要哭。
可那次媽媽因為住院,整整五天沒回家,孩子除了第一天問「媽媽去哪了」,之後就不再提。
他吃飯正常,睡覺正常,還會跟姥姥說:「我自己能穿襪子了。
」
朋友躺在醫院裡心如刀割:「他是不是不需要我了?」
等她出院回家,孩子一見到她,愣了一下,沒笑,也沒叫媽媽,只是默默跑過去,把頭埋在她懷裡,一動不動。
朋友說,那一刻她明白了——孩子不是不想她,而是太想了。
他怕自己一想媽媽就哭,所以拚命「正常」;
他怕惹姥姥生氣,就努力配合;
他想讓媽媽放心,所以把最想說的「我想你了」,全憋在心裡。
我們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實他們一直在「學」,學怎麼在不舒服里自我調節,學怎麼在沒有你時保護自己。
一個三歲半的女孩,媽媽出差3天。
走時媽媽對她說:「你要聽奶奶話,不然媽媽擔心。
」
第三天回到家,媽媽剛進門,小女孩很開心地撲過來,然後一本正經地說:「我三天都沒鬧,你可以不擔心了吧?」
一句話,讓媽媽眼淚掉下來。
你不在的時候,他不是真的「更乖」,而是把對你的思念、對你的依賴,統統轉化成了「我自己來」。
這就像一隻還沒長硬翅膀的小鳥,暫時收起撒嬌的念頭,硬撐著練飛行。
別再懷疑孩子變心了,也別責怪自己寵太多了。
其實他是用「更乖」的樣子,跟你說:「我會照顧好自己,你不用擔心我。
」
你看不見他轉身後的深呼吸,看不見他夜裡小聲說夢話:「媽媽你回來了嗎?」
你以為他「適應得挺好」,其實他是把想你的時間都換成了聽話、懂事、不吵不鬧。
他以為這樣做,你就不會太累;
他以為這樣,你就可以早點回來。
孩子不是不需要你,而是用小小的肩膀,撐起讓你放心的世界。
你不在的時候,他正在努力成為那個「讓媽媽驕傲的孩子」。
你看到的「更乖」,其實是愛最深的模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