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與媽媽「刮骨式聊天」,句句都愛媽媽,但句句都扎媽媽心

一:天真背後,是初步邏輯的萌芽
奶奶有一次干農活累病倒了,布妞心疼地說:「奶奶,等我以後長大了,你老了走不動了,我背你去地里。

奶奶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我都走不動了,還要去地里幹活呢?」
這天真的話語,當時可把我們樂壞了。

孩子「刮骨式聊天」,雖然有一定的「毒性」,但這天真背後,卻是源於孩子剛開始形成的邏輯思維。

孩子在2-7歲時,開始以自己的視角,看待世界。

這時,他們的思維,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缺乏成年人式的多角度考慮。
但他們的語言,卻是邏輯的初步嘗試。

比如,上文小女孩問媽媽:「你是不是快死了?」
這句話雖然讓媽媽聽了扎心,但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她的邏輯是清楚的:媽媽變老 = 接近死亡。

又好比布妞的邏輯:奶奶要幹活,我想幫她。

這種直線推理,正是孩子邏輯思維的雛形。

小孩姐說:「我只要老的媽。
只要你這種老女人。

話聽著雖然扎心,但這話的背後,卻藏著孩子對「熟悉感」的依賴,和對變化的不安。

她通過生活經驗得出了一個判斷——我熟悉的媽媽雖然有皺紋、有痣,也老,但她是我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別人再年輕再好看也替代不了。

這種認知雖然單純,卻表達了孩子對「親密關係」獨特且深刻的理解。

當我們面對孩子「扎心」話語時,先別直接打壓他的思維,比如說:「別瞎說,胡思亂想!」
相反,我們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拓展思維,比如問:「你覺得媽媽為什麼會變老呢?

每個人都會變老,你覺得老了是什麼樣子?」
通過這樣的對話,既能保護孩子的表達欲,也能引導他們的邏輯,從單線條向多維度發展。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