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與媽媽「刮骨式聊天」,句句都愛媽媽,但句句都扎媽媽心

三:關於「天堂」的言論
當孩子理解了「分別」的概念后,他也會慢慢了解關於「死亡」的概念。

而孩子對「生與死」的認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發展心理學將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分為三個階段:
●不理解階段(3-5歲)
孩子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比如睡著了還能醒過來。

●逐漸理解階段(5-9歲)
孩子開始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逆的,但他們仍然覺得自己或親人可能是例外。

●完全理解階段(9歲以後)
孩子認識到,死亡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自然現象。

上文的小孩姐,對「天堂」的描述,正是她在嘗試用自己的認知,構建「死亡」的概念。

對於她來說,「天堂」可能就像家一樣,是一個熟悉、溫暖的地方。

而她把爸爸送去「收拾家」,既表達了一種對死亡的「去恐懼化」,也暗示了孩子通過幻想,來緩解對未知的焦慮。

並不是說她對爸爸沒感情,而是她與媽媽的依戀關係更緊密,她無法接受這種依戀關係的破裂。
所以,只好先讓爸爸委屈一下,給她們收拾收拾「家」。
當孩子提到「天堂」或「死亡」這樣的敏感話題時,我們不需要避而不談,也不要用模稜兩可的說法搪塞,比如「不要瞎想」。

相反,我們可以用簡單、溫和的語言,幫助孩子逐步理解生命的自然規律。

比如布穀媽告訴布妞:
「人死了后,會去到彩虹那邊,然後,他們會在天上挑選自己的爸爸媽媽,再從彩虹橋滑下來。

有了這樣的理解,孩子既能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分別,也能建立對生命的敬畏感。

孩子的「刮骨式聊天」,既讓人哭笑不得,又讓人感慨萬千。

那些看似「直球」的話語,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他們對世界的觀察、對情感的依賴,以及對未知的探索。

你家孩子,有沒有說過哪些讓人「又扎心又暖心」的話呢?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