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對孩子的物質吝嗇,讓他們誤以為自己「不配」
朋友小薇,小時候特別羨慕同桌的文具盒。
同桌的文具盒上有卡通圖案,還帶一個小密碼鎖。
而她的文具盒,卻是表姐用過的、最普通的鐵皮款,划痕斑駁。
小薇曾說過,想要一個新文具盒,但家裡卻回復她:「用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有什麼用?
別攀比!」
多年後,小薇回憶起這件事時,仍然覺得心裡酸酸的。
家裡不是買不起,只是不願意買。
她說:「那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好像自己不值得擁有那些好東西。
」
我們不妨試著滿足孩子一些合理的需求。
當他們渴望一個喜歡的物品時,不一定每次都說「不行」。
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溝通,孩子會明白哪些是必要的,哪些需要等待。
這樣的回應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願望是被重視的。
比如,當孩子希望擁有一個新玩具時,與其直接否定,不如和他們一起商量:這個玩具是否適合,或者可以用什麼方式去獲取,比如通過努力完成任務來實現。
當孩子的需求得到適度滿足時,他們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願望,而不是在壓抑中失去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孩子內心的自信,也正是在這些微小的回應中被慢慢建立起來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