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人沒有「婆媳矛盾」?第一個原因,我們就很難做到

二:「講規矩」的婆媳,關係反而親近
你有沒有發現,咱們中國人特別講感情,講個「理」吧,怕對方覺得你生分;
講規矩吧,又怕別人說你不近人情。

結果呢?

感情講得多了,界限就模糊了;界限一模糊,矛盾就來了。

德國人恰恰相反,他們從一開始,就把事情講得清清楚楚。

比如:
誰負責家務,自己家裡說清楚,婆婆不參與;
誰帶孩子,自己夫妻決定,老人如果來幫忙,是提前說好的,不能說來就來;
到婆婆家吃飯,要提前打電話預約,不能臨時去;
家裡有大事,比如換工作、搬家、生二胎,先跟配偶商量,婆婆不是第一知情人。

你聽起來可能覺得冷冰冰的,可恰恰因為有了規矩,雙方都心裡有數,就不容易出事。

咱們這邊呢?
婆婆帶娃帶了一天,孩子晚上哭鬧,兒媳婦說你白天慣的,不讓你再抱了。

婆婆心裡憋屈:「我辛辛苦苦帶他一天,到頭來還怪我?」
媳婦不想給孩子吃零食,孩子哭鬧,婆婆疼愛孫子:「吃一點點又沒事,你別把孩子管那麼嚴」
媳婦心裡也委屈:「每次給孩子立規矩,孩子就仗著有爺爺奶奶撐腰,跟我唱反調。

說實話,這些事,在德國根本不會發生。

因為人家從一開始就說好了:誰做什麼、誰說了算。

婆婆來幫忙,是幫,是義務之外的事,不是你應得的。

兒媳婦不要你乾的事,你就不幹,也不會被說「不近人情」。

這看似「冷冰冰」的規矩,其實是讓人更輕鬆。

婆婆不需要猜兒媳什麼意思,不用擔心她是不是不高興,也不用受那份「好心辦壞事」的委屈。

我們中國人太講人情了,結果人情變成了「說不出口的壓力」。

婆婆不幫,怕別人說她不負責任;
婆婆幫了,又怕兩代人生嫌隙。

最後,婆婆在屋裡生氣,媳婦在屋外委屈,兒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