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總把別人家孩子掛嘴邊
「我是真的不會說話。
」她說,「『別人家孩子』這四個字,我差不多從他3歲說到18歲。
」
「你看人家小航,鋼琴十級了。
」
「你看隔壁小程,數學多好,從不補課。
」
「你再看看你,天天就知道打遊戲。
」
她說,每次兒子考試沒考好,她就開始翻朋友圈,找出幾個「別人家孩子」的消息念給他聽。
一開始,兒子還反駁幾句;後來乾脆戴上耳機當她透明。
有一次,她偷看他和朋友的聊天記錄,兒子打了一行字:「反正我做什麼我媽媽都不滿意,我又不是她理想中的孩子。
」
那天夜裡,她一個人坐客廳哭了好久。
「我一直拿他和別人比,卻忘了他有他自己的節奏、興趣和獨特。
被比較大的孩子,最後不是討好型人格,就是躺平型青年。
」
她說,如果再來一次,她寧願專心看著他,慢一點、擰巴一點也沒關係,但一定不拿他和別人換。
「他已經夠努力在成為他自己了,別再逼他變成誰的影子。
」四:發脾氣很爽,收場太難
「我真的是個火山型媽媽。
」她說這話時,臉上全是無奈。
她脾氣不算大,但對兒子的事情特別容易爆炸。
作業沒寫完、書包太亂、房間不收拾,她動不動就能上升到「你將來可怎麼辦」。
「我太愛預演最壞情況了。
」她苦笑。
有一回,兒子打遊戲忘了吃飯,她直接從廚房衝到房間,把電腦電源拔了。
她罵了整整半個小時,罵完發現,兒子沒掉眼淚,也沒還嘴,只是低頭坐著,像一塊石頭。
第二天開始,兒子不再跟她說任何事。
「我不是贏了架,是輸了關係。
」
她說,回頭看,孩子不是不能講道理,是情緒下講不進道理。
大人失控時,其實已經輸了教育。
如果可以重來,她寧願先去房間冷靜10分鐘,也不當著孩子的面當情緒的俘虜。
她最後說了一句讓我很難忘的話:「父母可以犯錯,但不要在孩子面前用『我這都是為你好』來洗白情緒的傷害。
」
那天聊完,她跟我說:
「我終於懂了,養孩子不是複製自己,而是陪他成為他自己。
」
她一邊說一邊笑,說得很輕,卻像撿起了很多年丟掉的自己。
她說:「雖然兒子已經長大了,但我還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不是對他,而是對將來的自己。
」
這句話我一直記著。
也是我想送給每一位正在努力帶娃的你:
孩子不怕你做錯,怕你不改;你的人格,就是他未來的方向盤。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