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孩子不懂示強
現在的社會雖說是文明社會,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永遠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孩子在學校也是一樣。
孩子需要去展現出自己的實力,讓其他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這樣才能夠避免一些來自他人的欺負。
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去示強,在那些施暴者的眼中,孩子就成為了一個可以隨便欺負的「軟柿子」,從而就會產生欺負孩子的念頭。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如果孩子本身的實力夠強,能夠完全抵禦來自他人的傷害,那麼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示強?
其實並不是的,因為孩子雖說能夠抵禦來自他人的傷害,但是他人並不了解孩子的實力,所以同樣會來找孩子的麻煩。
而如果提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不好惹的,社會複雜,孩子學會反抗,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被欺凌的可能。
林格倫說過:「兒童需要管教與指導」,家長一定要注意教會孩子一些有效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從而讓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教會孩子使用「首次效應」來進行自保。

二、什麼是「首次效應」
「首次效應」 也叫 「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
當孩子首次被欺負時,「首次效應」 就可能產生作用。
比如孩子第一次被欺負時,如果家長或老師沒有及時干預,這件事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負面印象,讓孩子陷入恐懼。
後續面對類似情況時,會因為這一首次印象,更害怕、怯懦,即便有機會改變被欺負的處境,也會因為首次留下的陰影而選擇逃避,默默忍受。
如果欺負者第一次得逞后未被制止,就會強化「欺負他沒事」的心理,變本加厲。
【舉例】:孩子A第一次被打后告訴老師,老師嚴肅處理,欺負者從此收斂;
孩子B第一次被打后家長說「別惹事」,他可能永遠學不會保護自己。
第一次的處理方式,往往決定了後續事態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