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怎麼分床,孩子願意接受?
知道該分是一回事,怎麼分又是另一回事。
好在我們不是「一刀切」,而是可以溫柔而堅定地帶孩子一步步走出去。
我們可以試試下面這幾個方法:
● 抓住3-6歲這個「黃金時間窗」
這個階段的孩子,依戀已經建立,語言能力也不錯,還喜歡「扮大人」。
如果我們能在這個時候引導,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分房睡」是成長的一部分。
錯過這段時間,不是不能分,但就需要花更多耐心。
我們不妨從現在開始,一步步試。
● 幫他打造專屬「睡眠小天地」
讓孩子參與布置自己的房間,選床單、貼牆貼、放玩偶,甚至給房間取個名字:「宇航員基地」、「秘密森林」、「公主城堡」……
只要他喜歡,儀式感就來了。
孩子會感覺:這是我自己的小世界,我願意住進去。
● 從「陪入睡」過渡到「獨立入睡」
我們可以先陪他躺一會兒、講個故事;
等他快睡著時再離開;
接著慢慢縮短陪伴時間,直到完全自己入睡。
他半夜醒來哭鬧時,我們可以去看看,但不急著抱回大床,而是安撫他說:「媽媽在,放心睡。
」
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教他逐步面對「一個人睡」的情緒和挑戰。
● 保持溫柔,但態度要堅定
我們心疼孩子沒錯,但如果反覆妥協,孩子反而會更不安。
我們可以溫柔地抱抱他說:「媽媽也很想你,但我們都在練習長大。
你已經做得很棒了。
」
讓孩子知道,分房不是懲罰,是一種信任和祝福。
孩子的格局,不是生出來的,而是一次次「放手」練出來的。
我們帶娃的過程,其實就是反覆地靠近、再一點點放手。
我們不能替孩子走一輩子的路,但我們可以在他5-6歲的時候,給他一張屬於自己的小床,告訴他:「你可以的,媽媽就在門外。
」
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決定,比如分房睡,其實是一顆顆種子。
十年後,有的孩子長成了一棵挺拔的小樹,有的卻還在樹蔭下猶豫不前。
與其焦慮未來的模樣,不如從分床睡的那一刻開始,讓成長悄悄發生。
我們給孩子的空間越大,他的世界也就越大。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