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打壓孩子
會剝奪孩子的自信
之前看到一個熱門話題,叫作「失敗的教育,就是在小事上不斷消耗孩子」
那什麼是小事呢?
蘭媽認為所謂的小事,就是指那些經常會發生、又比較普遍會出錯的事情
比如,進屋的時候鞋子沒有擺放整齊,吃飯的時候嘴角沾著一粒米,剛穿的衣服就弄髒了一塊,走路的時候鞋帶掉了,寫作文的時候漏寫了一個字,甚至吃飯的時候多吃了一塊肉…
這些看似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全,還能做到完全不犯錯的
如果執意要求事事完美,那必定會出現「勝極則衰,物極必反」的因果關係
認識一個性格特別溫柔的朋友,也是外人眼中典型的賢妻良母
她甚至溫柔到在我眼裡是一個永遠不會對長輩說話大聲的完美兒媳,可上一次路過她家時恰好聽到婆媳倆激烈的爭吵聲
在爭吵拌嘴的過程中,她還憤怒地吼出聲說:您以為您家是皇親國戚嗎?
到現在還做著皇太后的夢,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不能由我自己做主嗎?
您口中說的好日子,誰愛過誰過去,反正我是不願意伺候了」
原來,朋友從小就是在打壓型環境中成長的自卑人格
小時候父親看她哪裡都不順眼,不是在挑刺的路上,就是正在說很多諷刺的話刺激她

長大后,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小家總以為就能脫離原生家庭的傷害,沒想到新家裡的婆婆又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
•家裡洗衣機用了殺菌模式多出了1個小時,就被誇大其詞地說「我的天,這得浪費多少水、多少電呀,再說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好衣服放在洗衣機里都洗破了,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不會過日子」
•到了晚上,廚房開著燈,餐廳也開著燈,婆婆看到后就直接批評「開那麼多燈幹什麼,浪費電,廚房裡的燈照著客廳看不到嗎」
•孩子上廁所忘記關燈,也是嘮嘮叨叨地重複個沒完,甚至還故意卸磨殺驢地指責大人這裡沒管教好、那麼沒管教好
…
於是,在家裡處處受限,處處都要被壓一頭的情況下,朋友就覺得婆婆是故意找茬,故意讓她不痛快的
事實上,長輩和年輕人共處一室,本身就是一段不容易相處的關係
老一輩的生活觀念也往往是以節儉為主,特別是以前過慣了苦日子,經常有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他們的觀念也是「兜里有糧,心裡不慌」
處處對子女挑刺,處處要求家裡人節儉,也不過是希望孩子們將來不會因為「沒錢花」而愁眉苦臉
可比起守糧、和創造更多糧食這件事,蘭媽認為後者更顯重要
正如前者的守糧,除了監督、批評,就是儘可能地節約再節約,嚴重地影響了生活質量,還嚴重地干擾了一個想要享受美好生活的慾望
就像例子中的朋友一樣,小時候就是在打壓環境中成長的,現在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了,依然還要受限於人
如果再當著自己孩子的面還被人教訓,又叫人如何去大大方方地接受呢
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是需要講究技巧的,讓孩子接受你的提議更是如此
作為長輩,如果想要晚輩接受你省錢省電的提議,那就不能批評打壓他們,更不能就此給他們定上「亂花錢」的標籤
比如,嘗試換一種求助的方式告訴孩子:「年紀大了,眼睛見不得強光」,你會發現家裡面的每個人都會主動關心你,然後主動讓家裡的燈光都變得暗一些、省電一些了
這是與人相處的智慧,更是和自己孩子修復關係的一種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