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孩子「被誤會」時
有時候,我們一句「你又幹嘛了」,就能把孩子推到「孤軍奮戰」的角落裡。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跟別的小朋友起衝突,老師一通操作:「他推人了、搶玩具、不講理。
」
我們一聽,心裡咯噔一下,嘴上立刻說:「哎呀不好意思,我回去一定說他。
」
孩子站在我們旁邊,低著頭,耳朵紅了,手一拽衣角,眼淚都在眼眶裡打轉,但一句話沒說。
他不是不想說——是他知道:媽媽已經站在「別人那邊」了。
很多媽媽可能覺得:我不是要責怪他,我是想讓他長記性、別再犯。
但對孩子來說,被誤會的痛,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難過了,媽媽你卻沒聽我說」。
心理學上認為,被誤會的時刻,如果缺少「情緒支持」,孩子的安全感會被拉低,嚴重的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遇事第一反應不是講清楚,而是先認錯、先妥協,生怕別人不高興。
所以,這時候,我們要怎麼做?
先別著急教育,蹲下來問一句:「你願意跟媽媽說說,發生了什麼嗎?」
哪怕事情真是他不對,也要先給他一個「說清楚」的機會,再道歉也不遲。
因為被理解,是孩子重建信任和勇氣的第一步。
一句「我先聽你說」,比一百句「你別哭了」更有力量。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