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②「我小時候,哪有你這麼幸福」
還有時候,只要孩子一伸手要錢,我們就立馬搬出自己苦情劇本:
「我小時候一毛錢零花都沒有!衣服都得穿被人家給的舊的,哪敢問大人要錢?
想都不敢想!」
說完自己,還不忘順帶評價一下當代孩子:「你們現在,手機、奶茶、玩具、外賣……日子過得比我那時候幸福多了。
」
聽起來挺有道理,但說實話,這句話,真的沒什麼教育意義,純屬情緒發泄。
因為孩子聽完的潛台詞是:
「你小時候苦,所以我就不配擁有?」
「我過得好,是一種罪過?」
最致命的是——它讓代際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遠。
孩子要的是理解和引導,但我們拋給他的,是過去的「苦難敘事」和「比較」。
說多了,還有個副作用:
父母那麼苦,他哪敢幸福啊?
於是,孩子學會「裝窮」,不敢要、也不敢說。
他不是變懂事了,而是變會隱藏了。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