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我10塊錢」,當孩子開口要錢時,這3句話最好別說

●第二句:「你看咱們家預算,還能挪出這10塊不?」
別怕和孩子談「錢不夠」、「有預算」這些話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家裡的錢是有安排的、是有限資源,反而是種重要的教育。

很多家長怕孩子擔心,什麼都不說,其實錯過了教孩子理解「取捨」與「責任」的機會。

我們可以這樣說:
「這周你要買練習冊,奶奶還生日,咱們再加10塊就有點超預算了。

你看看,是不是等下周?

或者這周你別買小零食,能空出這10塊來?」
孩子一開始會不爽,但也會慢慢理解:花錢,是一種選擇,要對選擇負責。

而我們呢,不再是那個冷冰冰的「拒絕提現系統」,而是一個可以商量、有理有據的「大人」。

●第三句:「這個我不太支持,但我願意聽聽你怎麼想。

有些情況,我們心裡其實已經不太想給了,比如:孩子想買盲盒、奇怪玩具、校園裡的跟風潮流。

我們怕他養成壞習慣,但又不想一開口就把他懟回去。

這時候,「這個我不太支持,但我願意聽聽你怎麼想」這句話,特別好用。

它的好處是:
不直接拒絕,但立了態度;
不堵孩子嘴,還給了他一個表達機會。
孩子一聽:「你不支持啊……」
你點頭:「對,但我也不是一刀切,我就想聽聽你怎麼想的。

你就等著聽他小嘴叭叭地辯論,然後你再慢慢引導,比如:
「你說,這個能讓你在同學里不被落下,那你有沒有其他方式保持融入?」
「你覺得它值這個價嗎?

我們能不能找個更實用的替代?」
這樣一來,孩子不是「要不到」,而是「說不動你」——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你在他心裡的角色,不是那個冷酷說「不」的人,而是那個尊重他意見、但依然理性的大人。

一句「給我10塊錢」,其實藏著很多教育機會:教他表達、教他判斷、教他選擇、教他負責任。

這3句話,說起來不難,但背後藏著的,是我們認真地對待孩子每一次「想擁有」的願望。

因為,孩子對錢的態度,是一點一滴從我們這裡學來的。

我們怎麼回應,他以後,就怎麼處理自己的人生需求。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