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被迫長大、被迫活成「男人」的女孩們
黃玉玲老師說:
「我理解的大S,是必須讓自己成為強大本身。
那個家的風雨搖擺,全靠大S獨自撐起來。
那麼早就衝出來護母護家,當然是悲哀,但又能靠誰呢?
但凡她多一點幻想,她的精神就會陷入混沌,失去戰鬥的力量。
」
這裡所說的「幻想」,是指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的那份幻想。
童年時期,許多孩子會天真地期盼,父母能為自己遮風擋雨、提供庇護。
如果父母有力量且做到了,孩子會感受到安全感; 若父母無力或做不到,孩子則會感受到挫折、危險與恐懼。
力量微弱的孩子,會選擇蜷縮在角落,等待救援; 力量堅強的孩子,則會選擇披上厚重的盔甲,挺身而出,代替父母去面對風暴。
大S,正是後者。
出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母親連續生下三個女兒,父親因此氣得酗酒、外遇,甚至對母親施暴。
七歲那年,大S親眼目睹父親在除夕夜掀翻餐桌,滾燙的湯汁潑向母親的場景。
這樣的暴力環境,迫使她從小成為家庭的「守護者」,多次擋在母親身前對抗父親。
後來,父親因賭博欠下債務並離家出走,大S在十四歲時,便被迫扛起了家中生計與債務。
她在日記中寫道:
「從今天起,我要做這個家的男人了。
」
這不只是大S的無奈,也是千千萬萬個在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的、那個最能幹女兒們的共同宿命。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