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如果腫瘤負擔增加,身體的末梢神經反應會變遲鈍。
密歇根大學癌癥中心2021年的研究指出。
早期腫瘤負荷升高的人群,在冷刺激測試中,嘴唇敏感度下降幅度達到正常對照組的1.5倍。
這種變化雖然肉眼看不出,但細心的人可以自己做簡單測試:冷熱水交替沖洗嘴唇,感受反應時間。
如果明顯感覺遲鈍,且伴隨唇色發白、發紫、潰爛,基本可以判斷身體內部已經出現代謝重編程,需要高度警惕潛在癌變風險。
再進一步說,嘴唇異常其實還跟微生物群落的變化有關。
現代醫學研究已經確認,口腔、唇部的微生物環境,與全身免疫狀態、炎癥水平密切相關。
7/9

南京醫科大學在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口腔微生態紊亂可以作為多種癌癥早期篩查的重要指標,其中嘴唇菌群異常的人群,癌癥風險增加了18%。
這種菌群變化往往先於臨床癥狀出現,如果嘴唇反復起皮、脫屑、不明原因紅腫,排除了常見感染,背後可能是微生物群落失衡,提示免疫系統已經開始紊亂。
很多人總以為,癌癥是「等查出來再說」的事,其實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
癌癥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機體內部穩態長期遭到破壞后的生物學終點。
唇色的微妙改變,實則是機體發出的早期預警信號。
只是大多數人沒有耐心去傾聽,沒有能力去讀懂這些細節。
真正的健康管理,
不是等出毛病才頭痛醫頭。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