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發現,長大后「和媽不親」的孩子,通常是媽媽做錯了3點

難道所有人都難逃「孩子長大就不跟媽親」的規律嗎?

我也問過身邊一些青春期的父母, 雖然大部分確實雞飛狗跳,但仍有那麼一小撮孩子依舊和父母和和美美。

於是我開始反思,那些長大后「和媽不親」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翻了不少親子關系的資料,咨詢了專門研究家庭關系的專家,總結出了孩子和媽不親的3點原因,分享給大家。

3歲前,媽媽習慣了錯誤的「延遲滿足」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的「 棉花糖實驗」影響了很多育兒專家。
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孩子面前放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如果在15分鐘內,孩子們沒有吃掉,就再獎勵一個棉花糖。

通過多年的跟蹤記錄,他們得出: 不等待的孩子,長大后孤僻、固執、優柔寡斷。
而那些 「延遲者」則適應力強、自信、獨立,學習成績要比「不等待者」平均高出20分。
基於此,不少 專家開始大力倡導:從小就要鍛煉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於是, 一些家長開始刻意為之。
比如,孩子在商場看中一個玩具,非要買回去。
家長說,你要學會延遲滿足,網上比這里便宜近一半,我們去網上買,孩子死活不同意,一怒之下父母將孩子強行帶回。

這種情況常見吧?

我們有時還會沾沾自喜地認為,鍛煉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但事實上, 這種錯誤的「延遲滿足」,反而會讓孩子失去掌控力。

真正的「延遲滿足」,是讓孩子自行選擇,而不是家長替孩子做決定!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你可以告訴孩子兩個玩具之間的價格差異,如果她願意等待幾天,在網上買的話,可以用節約下來的費用再買一個別的玩具。
這樣做孩子自然就更願意接受父母的安排。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