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很多大人以為吼孩子是為了他們好,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或者覺得孩子還小,吼兩句也不會被記在心上。
殊不知,孩子的本性純良,內心極易受到傷害,這些負面語言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造成孩子叛逆、脾氣暴躁等性格缺陷,甚至會給孩子留下一生都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
活在父母吼罵聲的孩子
終其一生也難走出傷害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然而有些父母明明知道這些話會讓孩子受傷,依舊選擇以吼罵打壓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刀切的認為如果說幾句難聽的孩子就承受不住,以後長大還怎麼混社會。
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就是這樣的行為,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對於父母而言,吼罵孩子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許多童年不幸的人,即使成年後自己的生活環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依舊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很容易在外界的刺激下,重新引發心理的創傷,做出傷人傷己、違法犯罪的舉動。
不要忽略語言對孩子的影響,不要讓吼罵充斥孩子的童年。

溫柔而堅定
才能教出好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如果母親總說孩子愚蠢,那麼孩子就會日漸認為自己就是愚蠢的。
如果父親總說孩子是無用的,那麼孩子日漸就會表現出無用的一面。
孩子是不會從別的角度對父母這些評價產生懷疑。
所以下次再想吼孩子的時候,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1、不放縱自己發脾氣,不靠發脾氣讓孩子妥協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愛把自己發脾氣的行為歸因於孩子的不聽話,試圖通過生氣讓孩子聽話。
可實際上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出於恐懼不去做讓你生氣的事情,這種妥協看似有效的制止了孩子的行為,但由於不是出於本心,下次孩子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然後陷入「吼罵-停止-吼罵」的閉環。
另外,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如果家長動不動向孩子或配偶亂發脾氣,也會無意間教會孩子用破壞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用發脾氣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我們不要放縱自己的脾氣,或者以天生脾氣差為藉口,逃避自己的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