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裡,在記者有針對性的提問中, 我們驚奇的發現, 7歲孩子在「教育」,「婚姻」, 「夢想」方面表現出的性格特徵, 貫穿並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這一點在小男孩Paul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父母離異又各自再婚,他被送到兒童之家。
7歲時,他自卑內向迷茫,表示自己不喜歡學校, 不想結婚,也不太在意是否開心, 如果非要說夢想的話,希望自己少被打,少被罰站。
這種性格特點貫穿了他整個人生。
長大後的他頻繁失業, 晚年也只能通過妻子的幫助謀得一份臨時工作; 在愛情裡他一直覺得自己需要尋求心理説明, 每一次吵架他都是「好吧你離開吧」的逃避方式; 56歲的他在鏡頭面前, 一如那個7歲的小男孩,拘謹,憂傷,無助。
早教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 裡對「七歲看老」做了科學解答: 「孩子生命成長中最重要的階段是0-6歲, 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動, 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 順利通過後,孩子的心智水準便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並釋放出內在的新的生命力。
」這個過程孫瑞雪定義為「敏感期」。
同時證明: 孩子只有處於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才會出現敏感期。
父母在這個階段教育孩子往往事半功倍,孩子也易形成更多的正面性格,反之,孩子內心缺失也越多。
而6歲以後,孩子的吸收性心智隨著年齡增長也逐漸消失;
12歲以後,孩子自我形成, 開始有離開父母的內在動力, 那時候父母再管教意義也不大了。
很多父母會問, 我們小時候從不懂什麼敏感期, 還不照樣長大?
學前教育專家吳曉輝解釋: 「如果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漏掉了幾個敏感期, 他仍會長大成人。
但許多成人很痛苦地發現, 在他們心理,生理和社會關係的發展上漏掉了許多地方, 使得他們沒有安全感,動作笨拙, 對藝術無知,不擅交際,依賴他人, 優柔寡斷等等,這都是漏了敏感期的後遺症。
」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在孩子生命成長最重要的前六年, 父母給予越多的關愛和引導, 孩子性格中的正面能量也就越強大, 也越有力量對抗成人後的世界。
父母應該無條件花時間陪伴孩子!
父母都恨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東西送到孩子面前, 給孩子最好的早教機構,最好的學區房。
於是努力賺錢,期待哪天賺夠了錢, 就可以享受「父慈母愛子孝」的天倫之樂。
只是,錢永遠也賺不完, 孩子的前六年錯過,卻再也沒法彌補。
錯過的不只是本該親密的親子關係, 還有孩子內心永遠的缺失, 而這些,決定著孩子未來的成長路線。
《人生七年》裡, 記者詢問一位56歲的主人公: 「什麼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他思索很久後回答: 「父母最好的禮物,是不會改變的愛與支持, 以及投入的時間。
父母應該無條件花時間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