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找到「新工作」,發揮餘熱
《湖北日報》曾講述了一位叫徐雙敏的老人,她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後,就去克拉瑪依校區支教。
她告訴家人:「活了一輩子只在方圓5公里內打轉,這回退休了,一下子跑出去差不多4000公里。
」
雖然工作辛苦,但是她樂在其中。
當學生得獎之後,就渾身是勁。
一份新工作,不一定有很多收入,不一定會讓自己成名,但是會讓自己變得溫暖,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在發揮餘熱的過程中,人就越老越吃香。
作為普通退休老人,可以掃一次大街、守一次馬路;可以去社區做服務,當一次義工。
人,一直活著,一直有價值,就活得精神抖擻,很有尊嚴。
四、適應「新地方」,隨遇而安
北宋的蘇軾被貶多次,在偏遠的地方生活多年。
到五、六十歲,還在惠州、海南生活。
雖然人生發展受阻,但是蘇軾沒有頹廢,而是積極服務群眾。
比方說,在惠州打造西湖美景。
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
只要融入新的地方,就會發現新的生活方式,並且有新的朋友。
我們退休後,也許會跟著子女去其他地方生活,或是幫忙帶娃,
如果動不動就要「回老家」,每天都抱怨「這裡不好玩,沒有朋友」,就會給兒女添負擔。
「隨遷」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只要人開朗熱心,去哪裡都能紮根,生活不會孤單,兒女也能放心。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