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最傷孩子自尊心的4件事,家長不可輕視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鼓起勇氣把心事跟父母分享,希望得到理解、安慰,結果卻被父母當作笑話、茶餘飯後的談資,和外人議論。
這種行為,真的會讓孩子很受傷,漸漸對父母感到失望。
其實很小的孩子就有羞恥心了,自己做過的一些糗事、心裡的小秘密,不想被別人知道。
比如尿床、拿家裡的錢被父母發現、喜歡班裡的一個同學、干壞事被老師批評了······ 孩子願意跟父母講,是出於信任父母,父母有責任幫孩子保守秘密,保護孩子的隱私,而不是覺得好玩有趣就到處宣揚。
再小的孩子內心也會有這樣的意識:我不喜歡在外人面前被「醜化」,我希望在別人面前被尊重。
在家中,特別是在外人面前,不讓孩子出醜、沒面子,會有益於孩子產生一種自重、自愛、自尊,並要求受到別人尊重的情感。
具有這種情感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會充滿自信、有責任感、進取精神。
當眾議論孩子的隱私,拿孩子的糗事當樂事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沒有安全感,不再信任父母,影響親子關系。
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
尊重孩子的感受、隱私,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貶低、打壓孩子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伴隨著犯錯誤、惹麻煩、不聽話的行為,常常惹得家長生氣、抓狂。
激動的情緒下,家長往往會口不擇言,說出許多傷人的話,貶低、否定孩子:「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沒用的?」「笨得像豬一樣,教了幾遍了!」「你看看你,再看看別人。
」「就你還想當老師?

到時候把學生都教壞了。
」······還有的家長怕孩子驕傲,希望孩子更優秀,就用「打擊式教育」來激勵孩子,很少給孩子肯定。
殊不知,家長長期的「差評」,很容易破壞孩子的自尊心,他想的不是如何改正錯誤、努力進步,而是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之中,失去了積極向上的鬥志。
自尊心受損的孩子,還會變得「沒皮沒臉」,對父母的教育、批評感到麻木,自我放縱。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