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什麼東西缺失了,沒有這個東西,我會很難受,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
比如,我現在很窮,我需要錢,為了得到錢,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去做事情,而這個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但學習屬於高級的需要,只有當底層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被滿足之後,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產生。
因此,喚醒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
對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證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價值感,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在此基礎上,再來思索如何喚醒內在驅動力。
試想,身處以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學習的需要: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隨時面臨崩潰。
親子關係極差,孩子經常遭受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所以,當問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時,先問以上兩個問題,因為,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
內在驅動力有什麼好處?
有一句話叫」胡蘿蔔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麼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麼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無法實現責任的轉移。
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責任,可是,獎勵和懲罰很容易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孩子會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學,那麼他的投入度肯定不會高。
半衰期太短。
如果父母把獎勵和懲罰當成籌碼,那麼這個籌碼很快就變無效了,你需要不斷加大籌碼,才能繼續推動孩子學習,那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而到那時,又該怎麼辦。
相比較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的好處就顯而易見了。
參與度更高。
孩子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因此,他會自覺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獎勵和懲罰。
行動更持久。
由於孩子把學習當成滿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會持續不斷地行動,因為學習這件事的特點是,越學越無知,越學越投入,孩子會不斷探索新知,不斷挑戰難點。
成就感更足。
由於不需要獎勵和懲罰的籌碼,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內心感覺會非常棒,他會更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
樊登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教授,按樊登的說法,他父親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做數學題,人們問他,為什麼你從來都不去放鬆,他父親說,做數學題就是放鬆啊。
當一個人把學習當成放鬆的方式時,他根本不覺得學習很苦,他認為學習就是放鬆,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就是典型的內部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