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父母不退後一步,學會給孩子空間,再多的教育都是無用功(再忙也要讀一讀)

松一鬆手,讓孩子扛起自己的人生上周回家去了趟大伯家,看到生病在床,卻無孩子陪伴的大伯,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這並不是說大伯對自己的孩子不好,相反,是太好了。
大伯只有一個兒子,加之是晚來得子,所以從小就對兒子十分驕縱,見不得他受一點委屈。
從兒子一出生,就把他照顧得妥妥帖帖。
大學畢業後,他為兒子安排好了工作,早些年又用自己大半輩子積攢下來的積蓄,為兒子娶了媳婦買了房。
當別人問他:「你兒子都幾十歲的人了,你還把他當小孩,事事都為他打點得如此周到,不怕將來你不在了,他沒有辦法應付自己的生活嗎?」他卻反駁說:「父母本就是為了孩子活著,為孩子考慮再多都不為過,再說了,我從很早開始就給他買好了保險,不怕他以後的生活沒有著落。
」然而,他的付出和包辦,換來的卻是:自己生病在床,全靠著微薄的退休金支撐著老兩口的生活,兒子不但不搭把手,反而盯著他手裡的那點「救命錢」。
看到這,不禁讓人感慨:什麼都幫孩子搞定,除了會剝奪孩子關心他人的能力,扼殺孩子的責任心以外。
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
父母能給孩子許多愛,但永遠代替不了孩子長大。
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培養出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只有這樣,才能剪斷孩子的心理臍帶,讓孩子扛起屬於自己的擔子。

3/11
​致家長:父母不退後一步,學會給孩子空間,再多的教育都是無用功(再忙也要讀一讀)

有次去鄰居家,一進門就看見他青春期的兒子圍著圍裙,在廚房裡做飯。

坦白說,我幾乎沒有見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願意在周末給爸爸媽媽做飯的。

可孩子覺得沒什麼,吃完飯還乖乖回去把鍋洗了。

閑聊之下,才得知,從上國中開始,每個周末孩子都得通過幹家務來換取自己的生活費。

雖然周末大人們都閑在家裡,但鄰居仍舊堅持這麼安排。

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你想要零花錢我可以給,但前提是你得先付出勞動。

聽完鄰居的分享,再看看懂事的孩子,真想為鄰居的教育方式拍手叫好。

毫無疑問,這樣刻意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無論去哪都不會差勁。

說白了, 有些事情只有讓孩子親自做了,他才能真正成長。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