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穿衣、吃飯、洗漱、作息等,而在實際生活中,卻總捨不得放手,不給孩子獨立嘗試的機會。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孩子只有自己動手去做了,才能在手眼協調中促進心智的發展。
孩子3歲前,父母一定要學會退出餐桌,讓孩子養成獨立吃飯的能力。
2、6歲退出浴室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逐漸有了性別意識。
6歲以前,性別差異並不重要。
父母也無需刻意迴避,想怎麼擁抱孩子都是可以的。
但有一點需要家長注意,那便是當孩子有了性別意識之後,就不再適合與異性一起洗澡了,不管是共浴,還是幫孩子洗澡。
6歲前,父母退出浴室,有助於孩子認清自己的「性別角色」,也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
有的父母認為,這會不會小題大做了呢?
其實並不是!4-5歲左右的孩子,會經歷一個性別敏感期,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
在性別敏感期,孩子會完成自己對性別的認同、性別角色的定位。
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引導呢?(1)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
當孩子到了性別敏感期,有時候會提出一些比較尖銳、令成人尷尬的問題;這時候成人不要刻意迴避,或者覺得「害羞」難以啟齒,隨便找個幌子搪塞孩子。
家長要站在科學的角度,用恰當的語言,將男女身體的區別,講述給孩子。
可以藉助有趣的繪本,或者百科書、人體立體書等,跟孩子一起探索人體的構造。
一定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搪塞孩子、迴避孩子提出的問題,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