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家庭走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和父母都不親,家長別不當回事兒

控制欲強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對父母只有深深的厭惡感,即使他們對父母言聽計從,也會尋找一切逃離的機會。
《小歡喜》中,宋倩的高壓讓女兒離家出走;北大高材生王猛,畢業後拉黑了父母的聯系方式,消失得無影無蹤。
控制欲越強,孩子跑得越遠!想讓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親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還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能呼吸,能透氣,他才會自由舒服地和父母相處。
3、父母感情冷漠的家庭知乎上有個提問「父母關系不和,家庭關系冷淡,對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說,父母關系好時,她開朗活潑,後來父母關系惡化,自己就變得很冷漠,封閉自己,拒絕交流,抗拒回家,在愛情上也變得被動,害怕失去,變得焦慮,喜歡逃避。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情感冷漠的家庭,養出的孩子也是一個毫無人情味的人。
這樣的孩子,別說對父母,就是對任何人都冷冰冰的,毫無感情,和誰都不親。
作家劉墉說: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有義務多抱抱、親親他,陪他說話,讓孩子覺得世界很歡迎他。
一個被善待的孩子,才不會對別人冷漠無情。
杜江和霍思燕出了名的愛撒狗糧。
霍思燕曾說,杜江的無條件寵溺和包容,讓自己活得像個未長大的孩子。
他倆對兒子也非常疼愛,不管孩子遇到困難,還是生氣耍脾氣,杜江和霍思燕總是會及時看到孩子的情緒,第一時間給予傾聽和撫慰。
溫馨的家庭關系,成就了一個溫暖、高情商的孩子。
當愛和溫情在家庭中流動時,孩子具有充足的安全感,他在家感到舒適而幸福時,他的性格平和,情緒穩定,內心舒展,他們會和父母更親密地相處,怎麼可能和父母疏離?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