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家長越上心,孩子越不會關心,警惕孩子「習得性無助」。
也是在自我成長之後,我才明白:孩子之所以抗拒學習、拖延寫作業,是因為孩子就沒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家長包辦的學習環節越多,督促得越頻繁,孩子的抗拒心理越嚴重,越覺得家長在意的事跟自己無關;雖然本心是好的,但是家長的提醒往往採用命令式的語言,孩子在接收到指令的那一刻,本能反應已經開始排斥了。
我一直沉浸在自我感動的情境里,雖然每天與兒子交流的頻率很高,但輸出的都是負面的信息,而指責式的關心,本質上是讓孩子內疚的「道德綁架」。
結果呢,我越關心,越嘮叨,兒子就越排斥,越無感。
不是兒子不愛學習,而是我一直以來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所以,我不想看到的結果,就會一直發生。
嘮叨和提醒,傳達了我對孩子的不信任。
實際上,並非孩子做好了才值得信任,能否信任孩子,來源於父母的能力和水平。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