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有條件的愛」之A面和B面 A面是提出要求、考核成果、決定是否給予愛的這一方,他們往往在關係中占據有利地位。
就像前文李雪琴追求的那個男孩,他什麼都不用付出,就直接成為這段關係的主導者,手握「珍稀資源」,只需要等李雪琴拚命追過來就好。
這些「愛」的先決條件通常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情真意切地表達著: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減到100斤」是為了你的身體健康著想; 「好好學習多考100分」則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 事實果真如此嗎?所謂「給予愛」的這一方,不過是在掩飾自己的脆弱與逃避。
表面上,他們不能接受胖胖的戀人,也無法接受成績差、沒什麼成就的孩子;實際上,他們是不能接納自己變胖、成績差、無法取得成就。
他們會向內攻擊、貶低自己,從而宣判自己是個失敗的人。
他們不允許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就把不能接受的這部分,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這在自體心理學中,也叫誇大性自體。
通過挑剔別人、攻擊別人,來維護自己光輝偉岸的形象。
「不是我不能愛你,誰讓你達不到我的要求。
」「是你有問題,不是我不好。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