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天天玩手機,我就要寫作業?」,父母這麼做,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父母總是用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卻用低標準來放縱自己,孩子只會心生反感,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

因為父母的言行不一,會一點點削弱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你說得再多再對,卻連自己都做不到,孩子自然也不會信服,他們只會反過來質問你「憑什麼?」
02
孩子的毛病
都是父母問題的投射
漫畫師王原有幾幅父子漫畫,我每看一次都會感慨萬千。

家長會上,老師跟學生父親反映,孩子在學校的小動作特別多。

諷刺的是,父親此刻也正在做著小動作。

客廳里,父親抱怨自家孩子不如隔壁小孩。

明明兩個孩子一起開始練琴,隔壁小孩能一直堅持,自家孩子卻早早放棄,只知道貪玩享樂。

他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卻沒看到別人家的父母也在努力。

孩子就是最好的鏡子,折射出了父母真實的模樣。

很多父母,心裡是想教好孩子,嘴上也是苦口婆心,但行動上卻反差太大。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課堂。
孩子的思想語言、行為模式,都是從父母的身上復刻來的。

小孩的問題,多數「根」在大人身上。

有一位父親,平日里特別喜歡喝酒,每天都不忘去鎮上的酒館喝一杯。

一天,下著鵝毛大雪,他還是照常走向了酒館。

可他忽然發現,身後好像有人在跟著他。

他猛地一回頭,發現兒子正在雪地里一步步踩著自己的腳印,還特別興奮地喊著:
「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往前走呢!」
他心頭一震,頓時悔恨萬分。
也是從那天起,他再沒去過酒館,而是常常去鎮上的圖書館。

特別認同一句話,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束,而是影響。

有時候我們總想通過打罵和逼迫,讓孩子懂事上進,卻忽略了「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身教」的影響。

若是自己得過且過,就別怪孩子不思進取,若是自己懶散放縱,就別指望孩子自我約束。

孩子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樣子,只會長成我們本身的樣子。

所以,在批評孩子之前,不妨先審視自身,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努力讓自己做到。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