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溝通與我們日常所說的談話、聊天是有區別的,談話、聊天可以天馬行空,無任何目標,不存在溝通主題、溝通方式、言語內容、過程反饋、溝通結果這些要素。
侃大山、吹水、閑聊這些形式描述詞語就是指的平時談話、聊天場景。
那麼結合上面的兩個案例,我來說說通常大人們與孩子溝通時容易掉入的誤區。
1、溝通連接之前首先要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否平穩,還有孩子情緒是否適宜馬上溝通。
這兩個案例中的媽媽溝通前內心的焦慮情緒是被壓抑住的,所以她們才會以討好的姿態(小心翼翼、鼓足勇氣)去嘗試與孩子建立連接。
2、如果孩子不願意以平穩的情緒與你連接,你需要做的是暫時停頓下來,可以用非語言訊息來表達自己連接的意願,等待孩子自己調整好內心情緒。
例如:第1個案例當中,我的建議就是媽媽可以走到孩子旁邊,主動拉著兒子的手,溫和地看著孩子,什麼話也不用急著說,也許兒子會有稍許抗拒,一般幾分鐘沉默等待過後,兒子也許會主動開口說:「你想聊什麼?」
3、如果孩子不願意與你面對面溝通,而且一直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也非常介意你去打擾他,那麼你可以允許孩子有拒絕溝通連接的自由,同時你也恰當表達自己想連接的意願。
例如:第2個案例當中,我的建議就是媽媽可以嘗試用紙條、QQ、微信、簡訊任意一種方式先提醒下孩子:「我想關心你,現在想和你溝通,你方便嗎?」。
如果孩子沒有回應,那麼再用同樣的方式告知下孩子:「看來今天不是很合適,媽媽先去忙其他的事了。
」,雖然沒有溝通連接成功,但是至少讓孩子感覺到一份尊重與接納。
4、你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眼與眼的高度是一致的,身體的姿態一定不能是翹著二郎腿、雙手交叉環抱胸前、手不停指點孩子之類的不恰當姿勢,同時過程中還必須保持聲音的平穩與語速緩和,諸如這些非語言類資訊也是良好溝通中很重要的要素。
我看到現在父母因為不敢跟叛逆期的孩子面對面溝通,經常是用QQ或微信跟孩子溝通,或者隔著門苦口婆心講道理或者威脅,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溝通,對孩子問題的解決一點幫助都沒有。
5、溝通講究的是只在此時、此刻、你與孩子之間,切勿把過去的偏見與個人對孩子的期待帶入溝通當中,往往這樣做的效果是與孩子溝通中途卡住,雙方不歡而散。
例如:媽媽走過去跟孩子說:「孩子啊,你應該多出去走走,別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玩遊戲,這樣不僅對身體不好,又會影響你的學習。
」,這樣的言語內容包含了太多的偏見與對孩子的期待,孩子的反應當然與你預期的反應自然就不一致了。
你無須自責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