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稻盛和夫,曾說過:
當你不被一個人尊重時溝通未必就能解決問題
這句話也適應於對孩子的教育
有一個比較貪玩的男孩,邀請同學到家裡玩
幾個孩子在家裡開心地嬉戲打鬧,絲毫沒注意已經到深夜11點多
媽媽只是敲門提醒說:「已經很晚了,我們要早點休息,明天再玩吧」
男孩不耐煩地回答一句:「要你管,煩不煩」
旁邊的爸爸聽完后氣不打一處來,隔著房門說了一句:「還不得了了」
這個時候,房間里的幾個同學也聽到了爭吵,他們道完歉就要離開
男孩不願意,把同學往屋子裡推,隨後就對爸爸、和媽媽拳打腳踢
嘴裡還堅定地說:「要走我們一起走,以後我都不願意再踏進這個家了」
媽媽聽聞解釋說:「不是的,我們只是提醒你已經太晚了,擔心睡太晚對身體不好」
男孩「切」了一聲,回到房間準備繼續跟同學一起玩
看到如此一幕,房門外的爸爸又跟媽媽爭吵
爸爸責怪媽媽把孩子慣壞了,媽媽責怪爸爸平時都不管孩子
…
寫完這個真實事件,我突然想到一個比較受歡迎的話題:
「為什麼孩子長大后就開始變得不尊重父母了?」
事實上,一個孩子敢對父母不尊重,經常出言不遜、或者動手發脾氣,這說明一個家庭的秩序感早就被破壞了
這個時候想要孩子從不尊重變得足夠尊重,那修補秩序感就是最關鍵的一點
比如,以下幾件事就是和孩子情感上的轉折點

01
賞罰分明
建立意志上的秩序感
有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布了這樣一個諮詢帖
和朋友聊天時,只是隨口說了幾句:
「學習好什麼好,每天回家不催就不寫作業」
「這次考試又比上一次低了幾分,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真是愁死人了」
「昨天還跟我嚷嚷呢,一點都不知道尊重人」
結果,孩子聽到后就開始鬧,一連好幾天都鬧絕食不肯吃飯
關心孩子為什麼不吃飯,他不理你
你把食物給他送到卧室,被嫌棄:「煩不煩呀」
如此吃力不討好,任哪個家長也不能心平氣靜
於是,又批評了幾句:「怎麼那麼脆弱,以後長大到社會上該怎麼辦」
女孩聽后冷冰冰地跑回房間,然後閉門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