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培養孩子的自主感,需要父母後退一步
網上曾經有個話題:如何讓孩子討厭玩遊戲?
有人就回答說:只要你天天逼著孩子玩就行了。
在這個設定中,大人對孩子課題的橫加干涉,將孩子玩遊戲的心理狀態從「我要玩」變成了「要我玩」,內在動機瞬間變成了外在動機。
孩子受外部動機驅動時,自主程度也變成了最小。
總是被大人命令、安排的孩子,是學不會自律的。
不僅如此,這些自主感需求受到長期挫敗的孩子,內心也飽受憤怒和痛苦。
要知道,一個人感到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就是沒有選擇的時候。
每個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孩子也是如此。
沒有自由,就不會有自我控制。
所以在談自我約束之前,我們要先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在具體事情上,有時候要學會後退一步。
只有當孩子具備自主感,經歷了某些可以自己說了算的瞬間,他們才會對相關事情擔負起責任。
首先,我們要懂得邀請孩子參與到學習和生活的管理中來。
從最簡單的穿衣、喝水、吃飯,到學習時間的管理,允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對生活、學習的掌控感。
父母的這種邀請釋放出來的信號是:我信任你。
在你的信任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他會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們才會對生活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做事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也增強了對生活的掌控感,獨立漸漸成為一種習慣。
同時,少點控制與強迫,讓孩子感到學習和生活有所選擇。
有個年輕人曾經對我說,小時候第一次感受到責任感的時候,是媽媽對他說:
「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我覺得這件事你可以自己決定。
」
這句話對他的衝擊特別大,這是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我」的力量,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開始關注自我的成長。
當我們放下了手中的權力,孩子也獲得了自我管理的權力。
生活中的「選擇感」很重要。
孩子會在沒有選擇的情況反抗我們,然而一旦體驗到了選擇感,抵觸情緒就會少很多。
舉個例子,當孩子不願意上床睡覺時,你告訴他,可以選擇看繪本或者講故事,這樣小小的改變,都能讓孩子從抵抗到配合,這就是選擇感的作用。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如果多了一分自主感和參與感,他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自由的,也會更樂意配合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份恰如其分的自主感,實現真正的自律。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