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接著,男孩又特意強調說:「如果我沒有按照媽媽話做,那她就會逐漸提高音量、加重語氣,直到我乖乖照做為止」
聽完這些,我反過來問男孩:「那你希望媽媽用怎樣的方式和你講話呢」
他想了想,然後告訴我:「至少得問問我是怎麼想的吧,她都不了解我,又怎麼能理解我呢」
是呀,這就是溝通,也就是所謂的責任倒置
當我們站在了解、理解的角度去關愛孩子了,那教育才會有效地發揮真正作用
不想和孩子爭鋒相對、關係緊張,那家長們就要在建議的時候及時打住了,多問問孩子:「你是怎麼想的」,接下來的溝通自然就會和諧多了

02
把批評換成:
「我想先聽聽你的想法」
曾經聽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
「為什麼彼此傷害最深的,永遠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些人明明在外面對所有人都能和顏悅色、彬彬有禮,可回到家就跟個大爺一樣,一言不合就語言中傷,還絲毫意識不到問題所在」
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窩裡橫,也是屬於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騎士在晚宴上因為一些事情被領主批評了一頓
他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氣,回到家后察覺管家沒有及時在門口迎接他,又氣急敗壞地朝著管家臭罵一頓
管家受了氣,又不能朝主人表現出來,只好憋著回家,看到妻子后開始找茬怒斥
而妻子受了委屈之後,正好看到兒子在一旁調皮搗蛋,就生氣地上前給了兒子一巴掌
最後,兒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巴掌后心情糟糕極了,不由分說地就把一旁正在打滾的貓咪踢了一腳…
看吧,壞情緒就是一條傳播鏈,傳播的連鎖反應就是那些弱於自己、等級又低於自己的人
所謂的窩裡橫也是一樣,不管是夫妻之間、父母之間、親子之間,還是你身邊的親朋好友,能輕易讓你暴怒的,其實就是那些你認為最親近、又能包容你的人
可壞情緒就像是「病毒」一樣,可以快速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身上,即便是你身邊最親近、不會反抗你的人,也需要做到謹言慎行,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基礎的尊重、與個人修養
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