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兒夢夢就是如此,小時候在家裡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般待遇,出門也有爺爺奶奶爭著搶著給她穿鞋,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覺得「誰更好」,然後再親近這個人
於是,夢夢到了上幼兒園年紀后,就是屬於典型什麼都不會的嬌滴滴小公主模樣,每天去幼兒園都要無事哭三場
剛開始的時候朋友還以為是幼兒園讓孩子排斥,期間還換了幾家幼兒園,直到最後一家幼兒園有親戚在那裡當老師才明白真相
原來,獨立能力差的夢夢,在學校時刻都表現得嬌小脆弱,吃飯慢了會哭,吃不完飯會哭,睡醒不會穿外套會哭,排隊排到後面的位置也會哭…
當親戚的老師耐心詢問原因才知道,孩子這是自尊心太強,看到自己處處落後於其他小朋友,她會覺得心裏面羞愧,也就不想去幼兒園再繼續丟人了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獨立能力是孩子在學校「混得好」的底氣,一個走在隊伍前排的孩子也有種領先於同齡人的驕傲與自豪感
所以,不想孩子整個幼兒園兩天一小哭、三天一大鬧,那就要記住一句話「從來都是孩子適應環境,沒有環境適應孩子的道理」
特別是孩子在幼兒園什麼待遇、回家后更應該是這樣的待遇,包括:「自己睡覺,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如廁,自己把用過的玩具放回原位」等等
然後再持續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孩子蛻變后的樣子更招人喜歡,在幼兒園也更容易混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02
小學階段:
主要考慮孩子的社交健康情況
有個教一年級新生的親戚老師,曾經跟我分享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她說:
一年級的娃子,剛從幼兒園到小學最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告狀」,我每天耳朵傳來最多的聲音就是:「老師老師,某某同學上課講話」、「老師老師,某某某上課踢我,還把玩具帶到學校」、「老師老師,某某把我的xx東西弄壞了」…
聽完這些話,似乎立馬勾起了曾經記憶猶新的一段往事:
記得女兒剛開始讀一年級的時候也是如此,每天回來就會嘰嘰喳喳地各種「告狀」
剛開始我擔心她真的被欺負了,就會「討公道」形式地幫她解決問題,可隨著討公道次數多了,女兒告狀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有時候甚至連無關緊要的小事都要拿回來說
為了讓女兒明白「自己的問題需要嘗試自己去解決」的道理,我不止一次告訴她:「小朋友之間小打小鬧很正常,你不要一點小事都要拿回來告狀,如果你真的不喜歡這個人,離他遠點就行,如果你一邊喜歡這個人、一邊又背後告狀說人家壞話,那人家怎麼會喜歡,怎麼還會願意跟你做好朋友呢」
也就是從那以後吧,女兒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告狀了
可就在我竊喜女兒聽懂了我的話時,她卻把「裝病逃學」當成了家常便飯,而這件事被我識破后,她也徹底暴露不願意上學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