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說話之前先把情緒調整好
微笑可以化解大部分的溝通矛盾
「每個人都有媽媽,可是我的媽媽,真的好煩人,每天不是在嘮叨我,就是在指責我的路上,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也真不知道我還能堅持多久…」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10歲女孩說出的話
每次一說起她媽媽時,女孩臉上的表情就會馬上變得凝重起來,似乎也想起了不太好的回憶
對於媽媽,她甚至用拒絕溝通的沉默方式來換取平靜
可在媽媽看來,這些不過是孩子反抗她的方式
於是,母女兩個人溝通時總是夾槍帶棒,彼此之間也相互產生了極重的誤解
女兒覺得媽媽不愛她,在外面對誰都和顏悅色,回到家就擺著一張臭臉
媽媽覺得女兒太不懂事了,她每天起早貪黑、累死累活都是為了這個孩子,可孩子非但不理解,還處處跟她對著干
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化,媽媽帶著情緒和女兒溝通,女兒也同樣帶著情緒去回應,那兩個人自然就很難說出什麼好聽的話了
記得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作「麥拉賓法則」,說的就是肢體語言大於所講內容、還有語言語調等

單位同事李姐,前段時間經常因為女兒不好好學習的問題,隔三差五就是一場家庭大戰
有那麼一段時間,李姐就是經常頂著熊貓眼上班的,她告訴我:「每次和女兒吵完架后,就被氣得徹夜難眠,整夜都睡不著覺」
為了女兒的學習,她也倔強地認為:「只要肯勤學苦練,那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可問題就在於,孩子打從心底就比較排斥每日學習上的嘮叨與催促
也正因如此,本來還能好好溝通的事情,也變得如刺蝟一般,一靠近就開始互相傷害
再後來,還是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上,李姐通過講課老師的建議,改變了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才讓支離破碎的親子關係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而在這裡邊的故事裡,老師給出的建議也很簡單,就是「堅持每天陪孩子吃晚飯」
第一天,母女二人是在沉默中度過的
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
直到第四天,一向不願意主動開口講話的女兒,突然問了一句「我們晚上吃什麼飯」
再後來,第三、第四個星期的時候,母女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頻率是越來越多了,從剛開始的吃什麼飯、到後來的日常分享,可是完全看不到曾經一言不合就陷入惡戰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