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的三個特點:包容、托舉、共通

什麼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國恆教育創始人認為:真正的好父母,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創造美好回憶的人,如果父母帶給孩子的回憶是痛苦又無助的,那這段教育也是失敗的
認識一個媽媽,她和她女兒之間,相處得就像是閨蜜一樣無話不談
記得有天一起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她那本來已經走到學校門口的女兒,突然又折返回來,只為了叮囑一句「回去的路上要乖乖買早餐吃,不準餓肚子回家」
媽媽聽后明顯很感動,當時就對女兒真情告白:「謝謝寶貝女兒,有你,是我的福氣」
沒想到,女兒卻反過來對媽媽說:「才不呢,媽媽你也是我的福氣,每次在學校和同學聊起你,想到你,我心裡都是滿滿的幸福和快樂」
講真的,聽到那裡,我鼻子一酸
同樣是養兒育女,可有些父母回頭看看自家那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的孩子,內心的憤怒和焦慮是不是就更加強烈了呢
事實上,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是一個互通的紐帶關係,我們想要養出一個「好孩子」,那就必須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父母」
例子中的媽媽就是如此,她和女兒之所以能相處得如閨蜜一般,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她本身就是一個「好媽媽」
怎麼說呢?

結合平時的養娃經歷,蘭媽特意總結了關於好父母的三個特點:

1/8
好父母的三個特點:包容、托舉、共通

01
包容
看過一個小視頻:什麼家庭的孩子最幸福
比如:
•爸爸開車走錯了路,媽媽說:「不著急,正好也看看沒有見過的風景」
•媽媽炒菜忘記了做米飯,爸爸說:「沒事兒,正好我想吃饅頭了,我下樓去買饅頭」
•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弄灑了,媽媽問:「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孩子說:「那我們拿紙巾擦乾淨吧」
就這樣,父母情緒穩定,沒有任何指責和抱怨,也能給孩子帶來滿滿的安全感
所以說,擁有情緒穩定的包容能力,才是好父母的第一標準
在親戚家吃飯時曾遇到過這樣一幕:
一個女孩,大概八、九歲左右的模樣,吃飯的時候一直被旁邊媽媽嘮嘮叨叨
不是說孩子吃飯挑食,就是抱怨孩子不聽話、太難帶了
接下來,女孩也似乎是故意的,聽到媽媽講她壞話后更是變本加厲
媽媽說她吃飯的時候吧唧嘴,沒有禮貌,她就故意加重「吧唧嘴」的聲音
媽媽說她挑食不好好吃飯,她就故意雞蛋裡挑骨頭,把碗里的蒜泥都挑出來扔在桌子上
媽媽說她吃飯的時候坐沒坐相,她就故意翹著二郎腿、屁股把凳子往後頂,最後一個不小心,就連著椅子摔個四腳朝天
看著女孩摔得刺痛的模樣,旁邊的親戚都連忙扶起來安慰,可媽媽卻在一旁說氣話:「我都提醒多少遍了,你就是不聽,現在摔跤了吧,真是活該,你看看你,都把人家阿姨的凳子給摔壞了」
聽完這些話,女孩有些理虧地喃喃自語:「我又不是故意的」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