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的一套高級秘訣:家長越會「裝」,孩子的效率就越好

遇到過這樣一個富養女兒的媽媽,育有一兒一女
在教育方面,她認為:
「女兒就應該富養,小時候要什麼有什麼,等到長大后才不會因為缺什麼而過度渴望,更不會因為一顆糖一束花就輕易丟失底線,而男孩子,小時候就應該要窮養,要什麼沒什麼才懂得自己去爭取、也知道東西的來之不易,將來肩膀上才能扛得起擔子」
於是乎,在一兒一女的教育方面,媽媽從小對女兒有求必應、對兒子嚴厲苛刻
當兩個孩子都想學滑冰時,媽媽就全力栽培女兒,兒子每次都只有站在旁邊看著的份兒
本以為,經過大力栽培的女兒在滑冰方面會能力出眾,可結果卻是女兒天賦一般,怎麼努力栽培都沒什麼明顯長進
反觀兒子在滑冰方面卻熱情度極高,每次女兒滑冰三天新鮮發脾氣丟掉鞋不願意練習時,兒子都默默地撿起丟掉的滑冰鞋,然後熟練地穿梭在舞池中央
其實,這就是阻力和推力的效果不同
如果一個孩子每天所做的事情都要爸爸媽媽催著做、求著做,那外力的過度參與就會降低孩子的內在動力,以至於孩子出現「做什麼都沒勁兒」的懶散態度
所以說,家長想要孩子對學習多上點心,那就要更懶一些
孩子想要的東西自己去爭取,他們會更珍惜東西的來之不易
孩子想做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每一次的參與也是他們能力上的進階提升
孩子學習上的任務更要自己操心,寫不完、就自己到學校跟老師交差,有了一次的點名和教訓后就記住了對作業負責…

5/8
陪孩子寫作業的一套高級秘訣:家長越會「裝」,孩子的效率就越好

03
會裝憨
情緒上裝幼態,讓孩子喜歡這樣的你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說:「我的孩子不笨,對學習也沒那麼大的反感程度,可不知道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去,簡直是愁人」
事實上,這就是孩子進入了學習的「疲憊期」
不光是學習,生活中的任意一件事,只要我們參與的次數多了,一旦沒有成就感的滋潤,那時間長了就會喪失自信、疲憊而反感
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裡,蘭媽就經常聽到一些家長私底下討論說:「孩子以前學習挺好的,每次都能考80、90分,現在怎麼連70分都考不到了」
老是聽到這些話,會覺得家長存有抱怨心理,覺得教師當得不夠盡責
孩子聽到這些話會緊張,覺得回家之後肯定會免不了一頓暴打
可孩子以前和現在的成績差距,病根不在老師,更不在孩子天賦太差,而是在於不同階段的不同心理狀態、和情緒價值
就拿孩子讀一、二年級來說吧,從幼兒園剛剛步入小學,一切還都是新鮮而充滿好奇的探索階段,他們聽課的時候也是豎起耳朵地聚精會神
可到了二、三年級之後,孩子每天不是上課下課,就是寫作業、交作業、補作業、和改錯題,同樣的事情參與多了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疲憊
而這個時候,如果孩子的學習過程簡單輕鬆,那就是持續性的上進動力,可如果孩子學習和其他同學懸殊太大,那差距、和對比下就會自然喪失動力,以至於學什麼都不起勁兒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