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玲向鄰居發去感謝信息,鄰居卻告訴她:
「這些都是孩子主動做的,她也真的很優秀,懂禮貌、又特別有愛心,接她放學回家的路上,她還把兜里僅剩的5塊錢,給流浪的小貓買火腿腸」
「據說,那還是孩子特意把早餐錢省下來的,就為了可以給小貓買吃的」
聽完鄰居的話,小玲靜下來想想,確實發現「女兒除了貪玩一些,身上也似乎有很多優點」
於是,針對女兒那天的優異表現,她獎勵孩子超市瘋狂購物1分鐘,1分鐘內超市的所有商品可以隨意挑選,倒計時結束母女倆開心地付款回家
從那以後,小玲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小棉襖一枚,和女兒之間褪去了「貪玩」的偏見認知后,兩個人走在街上都時刻牽著小手
別人瞧見了,都紛紛讚歎說:「這感情好的,就像是小姐妹一樣」
是呀,放下對孩子的「偏見」認知,你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在閃閃發光,而貪玩也不過是童年裡的成長天性
正所謂「無貪玩不童年」,想想我們小時候不也是經常玩得不想回家、瞞著父母去爬樹掏鳥窩,甚至闖禍之後灰溜溜地回家等待批評嗎

03
懂孩子的拒絕
不願意分享才是常態
「真是摳門,用你一隻鋼筆怎麼了」
「你幫我值日掃地又不會少塊肉,我們還是不是朋友了」
「你頭上這個發卡,我喜歡,取下來送給我吧,你不會捨不得吧?
我可是你最好的朋友」
「你去給我買瓶水,不然我就不跟你做朋友,我才不跟小氣的人交朋友」
......
你能想象得到,這是一個7歲小女孩,對另一個女孩說的話嗎
事件里,被所謂友誼道德綁架的那個孩子,是女兒班上的一個小女生
據說,女孩媽媽是一個極為嚴厲的家長,為了把孩子培養得儀態萬方,在她的字典里就沒有「失儀」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