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然了,這並不是我「怕」孩子鬧騰,而是明白她嫉妒心下的自卑和求愛渴望
記得以前,小女兒每次考試考得好,學校發獎狀了,她的反應就特別大,不是嫉妒地說一些難聽的話,就是故意破壞妹妹的獎狀消氣
如果再說些什麼,還會滿臉怨恨地說「她考一百分,會讓我覺得我自己很沒用」
我告訴她:
「你不能這樣想,妹妹能考一百分,並不是她僥倖得到的,而是付出了很多個日夜做題、糾正錯題提高的學習能力」
「再看看你自己,你也很優秀呀,特別是最近的表現連學校老師都經常誇你,別看妹妹現在考一百分,等她到了你這個年級,隨著課本知識量加深、和卷面分數要求,再想考100分就很難了」
「所以呀,一百分也好,考不到也罷,我們不能驕傲、更不能沮喪,每一次努力都是你認真過後的功勞,媽媽尊重你的功勞,那我們是不是也要一起尊重妹妹的功勞呢」
也是從那以後,嫉妒地撕獎狀這件事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家裡了
就算妹妹再拿回來獎狀擔心被撕藏起來,被姐姐發現后也是淡然地說「我又不會嫉妒,我自己好好努力,也照樣可以得獎狀」
這就是懂孩子的嫉妒
不讓孩子在比較下心裡失衡,就要經常對孩子說一些積極正能量的話
你認可孩子,孩子認可自己,然後才能心裡有底氣地去持續性努力、提升自己

05
懂孩子的反抗
成長就是逐漸剝離母體的過程
李玫瑾教授曾說:
「強勢的父母養不出積極陽光的孩子,過去的每一次打壓都意味著孩子長大后之後,對這個世界會多一分怯弱、還有恐懼」
村裡有個四十多歲的老光棍,至今未娶
年輕的時候雖然參加過不少相親,可最後都沒有一個能成就佳話的
後來,聽和他相親過的那些姑娘說:
「這個人簡直就是媽寶男,去飯店吃什麼飯還要打電話問他母親點什麼菜,整個過程一個意見都不敢提,電話那邊一句警告聲,還能嚇得把筷子弄掉了」
「最關鍵的還是這個人太冷了,講話的時候從來不與人對視,想要聊什麼還急沖沖地找借口想要逃跑」
事實上,這不是性子高冷,而是自卑
從小被父母嚴管的教育環境下,導致他的眼角始終掛著不敢與人直視的怯弱
為了減少被人窺探的可能性,他時刻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願意出門、也不願意社交
這就是長期在恐懼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往往就是膽小壓抑、敏感多疑,一副「生人勿近」的冷漠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