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育孩子,就是一條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路,孩子需要學習,家長更需要多學習
昨天半夜凌晨,接到一通求助電話,是多年不見的一個老同學打來的
電話剛接通的時候就聽到對面傳來幾經哽咽的聲音,問其原因才知道,這個老同學剛剛和她女兒大吵了一架
而吵架的原因,居然只是因為一杯「睡前牛奶」就鬧得不歡而散
聽老同學說,她當時只不過是看到女兒寫作業太晚了,就端一杯牛奶上前關心一下,可是看到孩子還有堆積起來的好幾本作業沒寫,她就忍不住焦躁起來
隨後,兩個人就開始了,一言一語的不斷爭吵,最後還被女兒直接趕出房間
對此,蘭媽這個老同學,怎麼也想不明白,她不明白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為什麼到頭來就像是養了一個仇人
可在她女兒那裡,通過第二天的溝通,我又聽到了另一個版本
孩子說:「我也不是故意要跟我媽媽做對的,只不過就是看不慣他那什麼事兒都要拿出來和別人作比較的較真態度,明明我已經很努力在學習了,可她永遠都看不到我身上的優點,似乎不管怎麼做都是錯的」
就牛奶事件那個晚上,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也是因為老同學說了以下幾句氣話:
「天吶,你是屬蝸牛的嗎?
從回家到現在已經寫了三個小時作業,怎麼還剩下那麼多沒寫完?」
「我看整個學校、整個縣城裡,你就是唯一一個睡那麼晚的人,同樣作業別的孩子都能早早完成,而你卻每一次都寫那麼晚,原因是在於老師嗎?
原因是在於家長嗎?
別逗了,原因是在於你自己呀」
「你記住了,如果你不改掉自己身上磨蹭的毛病,那永遠都看不到進步和希望,你也徹底沒救了」
再透過這個例子,我似乎也看到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所存在的問題縮影:每次溝通的時候要麼質問、要麼嘮叨、要麼就是打擊了
顯而易見,每個孩子都是吃軟不吃硬的主兒,你越是語言激勵、打壓和掌控他們,他們越是反抗得厲害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到了後期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爭爭吵吵狀態
不想和孩子一見面就互掐、爭吵、和生氣,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變教育策略
比如,當下教育環境最熱門的話題:為什麼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到最後居然成了連句話都不能好好說的仇人
這是因為,家長眼裡所謂的辛苦和付出,只是提供物質方面的滿足和需求
在沒有真正重視孩子感受、理解孩子需求、和掌握溝通技巧的情況下,和孩子之間自然就會慢慢形成「話多必煩」的情況
可見,孩子長大之後,教育的核心就是把前期的物質付出、改成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的內在所需
不想把孩子養成天天吵架的仇人,那家長們就要多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了,特別是以下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