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利用自己人效應:
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
一次育兒講座上,老師站在台上分享說:
「我們都想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了解,可是你想了解,那就必須要先暴露自己多一些」
有個朋友,她在和女兒談青春期早戀問題時,就直接對孩子說:那我比你還早些,記得我第一次暗戀一個男生時…」
正是有著過去的問題「暴露」,女兒和媽媽之間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期間,女兒還在愉悅的環境中說了很多平時都聽不到小秘密
這就是所謂的「自己人效應」,你想和孩子聊秘密的、體己的話,那首先就要把孩子當成自己人,還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孩子
記得之前有粉絲還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處,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當父母的良苦用心」
蘭媽當時的領悟,就是盡量減少正面衝突,學會通過理解、關心和陪伴三方面,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愛與尊重
可事實真相卻是,大道理誰都懂,真正和孩子面對面時就沒辦法和平相處,不是急火攻心地指責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是孩子不服氣地叛逆頂嘴
直到雙方精疲力盡,誰看誰都不順眼、誰也不願意和誰多說話…

那如何才能破此局呢
蘭媽認為,心理學上的「自己人效應」就是不二之選:
· 當孩子成績沒有考好時,告訴孩子:「比我好多了,我那會還考過十幾分呢」
· 當我們因為某個話題和孩子產生爭議、或者矛盾時,就要記住「沒有人喜歡聽大道理,我們要把孩子當成自己人」這句話
· 和孩子談話的時候,也要盡量多用「我們…」、「可以嗎」平等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質問孩子「你怎麼回事」、「還想不想好好學習了」
· 如果孩子學習的時候喜歡一心二用,我們也可以跟孩子聊聊他特別感興趣的某一件事,先產生共同話題之後,和孩子之間的信任、還有互動自然也就跟著活躍起來了
所以,和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自己人效應」,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
如此,「自己人」、和「自己人」之間,才能有更多話題可聊,也能讓教育這件事情行之有效、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