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錢要花在刀刃上
輔導班方面不要聽信倚重
記得《青春期悄悄話》的作者李鎮西老師,曾說過:「學校教育不論有多麼重要,它最終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
可見,家庭教育的地位、對孩子的影響力都是舉足輕重的
當我們發現孩子存在某些問題時,也要儘可能地從家庭教育方面找找原因,千萬不可以聽信倚重地盲目跟風
有一個朋友,她在她女兒身上消耗的精力、投入的金錢,都是身邊所有親朋好友所不能比的
首先,是精力
作為單親媽媽,她深知缺愛會使人自卑,為了彌補「沒有爸爸」的缺憾,她一直在想辦法彌補
只要有時間,就帶孩子去想玩兒的地方玩兒,沒有時間也會給孩子買很多零食和玩具作為彌補
其次,是學習
作為雞娃大軍里的一員,她也一直認為最好的投資,就是給孩子報最好的輔導班,提供最好的學習資源
於是,當她從哪裡聽到哪個輔導班把某個孩子教出好成績時,那第二天就會帶著女兒出現在該輔導班
提升班不行,就基礎班,基礎班要是還不行,那就專門一對一教學
從表面來看,對於孩子的陪伴和學習,這位媽媽確實是盡心儘力了
可結果呢,女兒和她的關係一度糟糕,根本就沒有想象中你情我願的溫馨場景
母女兩個人更多的也只是「討債」、和「還債」的關係
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一次沒滿足,就忘記之前所有的好」
因為拒絕買新手機這件事,女兒還專門跑到媽媽的單位去鬧
她說:「你就是個窮鬼,我同學的媽媽,人家都可有錢了,她們都換了最新款的手機,真羨慕有這樣好的媽媽,如果我能換個媽媽就好了」
學習方面更是如此,明明是為了提升成績而做努力,女孩卻故意逃課逃學,甚至還當眾威脅說:「想要我補課,除非我去死」

看吧,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說什麼、做什麼都是白搭
而很多家長卻偏偏沒有領悟這一點,總覺得「孩子還小,她只是現在沒有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等長大就好了」
可事實上,什麼是「長大了」、什麼又是「理解良苦用心」呢
這個過程太遙遠,也需要一定的機遇和創造,如果我們只是坐享其成地等待,什麼都不做,那孩子就永遠無法長大、也永遠理解不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而在這方面,蘭媽認為沒有什麼方法比親身體會過後的感受要更真實、更有說服力了
如果真的再遇上不願意讀書、整天犟嘴、還不滿父母的孩子,那蘭媽建議:暫時放下補課的想法吧
我們當前要做的,也是通過實踐方式讓孩子真正體會學習的用意
比如,陪孩子看一些具有吃苦性教育的紀錄片,和孩子回農村去體驗生活,帶孩子去集市擺攤賣菜賣水果…
當孩子真正體會了什麼是饑寒交迫、顛沛流離、風吹日晒、生活艱難之後,再回想起學校讀書的日子,那對比性一下子就來了
當孩子有了這種體驗感的切身體會之後,相信他們也可以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屆時,孩子有了學習目標、讀書動力,再去花錢安排補習班補課,才能讓「補習」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