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孩子出錯時
小聲提醒不會傷自尊心
曾被人民日報的一段話治癒了:
假如你是一個普通的家長,沒有太多的資源和文化去輔導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把孩子教育好,那就不如對孩子多一些鼓勵、表揚和認可吧,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自己認知範圍內的憤怒、焦慮和委屈都轉移給孩子,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仔細想想,事情還真是這麼一回事
特別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錯誤,如果我們在孩子出錯的時候只會批評、打擊、憤怒,那孩子就會在恐懼焦慮中越來越煩躁、痛苦,隨之就反抗和叛逆了
有位媽媽就分享了一個例子
她的女兒剛讀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深知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所以在坐姿、閱讀、還有書寫質量方面都會格外嚴格,只要是有一點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會對孩子進行口頭的語言批評
在批評的過程中,媽媽的本質也是希望孩子能夠吸取經驗、糾正錯誤,但同樣的話、在同樣一件事情上又遭受許多的結果就是反抗了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說哪裡沒有做好,女兒還積極地改錯糾正,可隨著作業量越來越多、任務量也越來越大,孩子的內心就開始出現了不滿的反抗
印象中比較明顯的一次,女兒讀拼音時第二聲和第三聲總是分不清,媽媽就批評她「學了這麼久還是不會,你怎麼那麼笨,就你這個速度、這個水平,怎麼能趕上班上其他同學呀」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番話剛說出口,一向說什麼做什麼的女兒馬上就有了情緒,她顯示生氣地從媽媽手裡抽走拼音單,隨後又聽到學習桌噼里啪啦掉東西的聲音(一聽就是知道是孩子有情緒后,摔東西泄憤了)
再後來,只要媽媽去批評、糾正孩子身上的錯誤,女兒的情緒就開始不穩定,不是低頭不說話的抹眼淚,就是生氣地摔東西泄憤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