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朋友的女兒,讀初三了
在這個為高中分流衝刺的最後階段,朋友幾乎天天都在唉聲嘆氣
詢問原因后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女兒開始厭學了
平時在學習上沒精打采、作業錯太多、成績也是一降再降不說,只要一說學習的事兒就煩躁地開始嚷嚷
如果再說些什麼,孩子也會直接頂嘴說:那我不讀書了,行了吧
聽到這裡,朋友也是急火攻心,她怒不可揭地質問孩子:「不上學?
你不上學能幹什麼?
難道非要淪落到掃大街、到飯店端盤子洗碗的底層生活嗎?」
孩子一聽,直接頂嘴說:「就算掃大街、到飯店端盤子洗碗,那也是我自己的事情,我願意,你管不著」
那一刻,朋友簡直是又氣又惱,她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巴掌,企圖讓孩子清醒一些
可孩子呢,被打后更是直接大變臉,當著媽媽面把書包里的試卷撕爛、書從陽台丟下…
直到事情變成這樣,朋友也是徹底楞住了,她不明白:為什麼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可孩子就是一身反骨,對學習不主動、也沒有積極性,那種越鞭策越躺平的擺爛,簡直是讓人身心俱疲、徹底沒轍了
可事實上,孩子叛逆厭學的本質就是一種不被理解的「求助」
記得網上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個初三男孩,針對厭學這個話題發表了屬於他自己的幾個不同看法
男孩在視頻中也明確表示說:「那些不愛讀書,討厭讀書,厭惡讀書的孩子,其實就是他們本身見得太少、玩得太少」
為什麼這麼說呢

男孩用兩個「太少」梳理了主題:
1、發揮太少,導致孩子理解不了學習的真正意義
比如,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孩子,被關在家裡學習時會認為學英語,只是為了考高分,最後能讀一個好的大學、找一份好的工作,可當孩子到了國外,就會發現英語可以幫他問下路、點道菜,也只有體會了這個過程才能真正理解、並燃起學習的興趣
所以,對孩子真正的學習富養,並不是花多少錢,報多少輔導班、又或者買多少學習資料,而是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去外面的世界走走,再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發揮價值
2、體驗太少,孩子就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比如,孩子只要一厭學,大部分家長都會給他們灌輸「不學習會怎麼樣」的窮苦生活弊端,可現在的孩子們所處時代和以前根本就不一樣,他們無法體會到「要擺脫貧窮和吃不飽飯而努力」的迫切與需求,自然也就無法理解父母所灌輸的大道理
所以,當孩子體驗太少,無法體會到學習真正的用意和需求時,學習對他們而言只有焦慮、反感、還有抗拒…
那如何才能幫孩子改變「見得少、玩得少」的學習弊端,使孩子對學習燃起積極性呢
對此,蘭媽藉助身邊那些知道主動學習、還上進心爆棚的例子,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幾個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