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不同起點,有些人可能天資聰慧,在學習上一點就通,有些人可能資源豐富,在學習上可以得到更好的點播,可能決定孩子走多遠、達到什麼樣成長境界的,究竟是取決於什麼呢
在以前,蘭媽始終相信:孩子的能力,是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努力程度、學習習慣、心態成長,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更好地為學習打好基礎
可現在,在種種壓力和現實面前,我又不得不承認: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實際上拼的就是爹和媽
為什麼呢?
因為現在的教育內卷簡直是太嚴重了
事情呢,還要從孩子奶奶給一名中學老師當保姆開始說起:
之前沒有接觸過不知道,直到接觸后才明白,原來新生報名時並非隨機分配,還是有精英班和普通班之分
奶奶為了讓小女兒一開始就分到一個好的班級,就拜託幹活那家的老師幫忙找熟人分了個所謂的精英班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慶幸,慶幸能有此幸事,讓女兒一開始就分到好的班級讀書學習
可結果呢,在所謂的精英班級中,孩子每天回家有寫不完的作業,家長也是需要隨時待命,成績考得好相安無事,成績考得不好就打電話、或者會直接被喊到學校
可事實上,最為嚴重的情況,還是所謂的「關係戶」
簡單地說,這些「關係戶」家長通常都有著不錯的家庭背景,他們要麼和老師是同僚,要麼和學校里的某個人比較熟悉
也正因如此,這類家長通常和班上的教課老師都能有著良好的溝通與交流過程
而剩下一些的少量家長呢,如果只是想簡單地「托關係」分個好點的班級,在沒有實際性的家庭背景情況下,那在精英老師那裡就會成為所謂的「拖後腿」,這類家長平時也會成為那個經常被老師喊到學校「談話」的人
蘭媽就是如此,不到一個月就被老師找了三次,每次都會當眾數落女兒的理解能力差
當時聽到這些話時,講真的,我心裡其實是挺難受的
因為在女兒學習這件事上,她真的在用心用力,數學獎狀拿了2張,表揚信拿了5張,語文老師那裡好習慣積分卡換取的「學習之星」獎牌,也拿了6塊,特別是每天中午和晚上,每當我做飯的時候都能聽到房間傳來她大聲拼讀的明朗聲音,平時遇到作業寫不完會著急得哭,每天晚上為了學習也會忙碌到深夜十點才睡覺…

可就在這種努力下,孩子的學習為什麼還算班上的拖後腿呢
直到前幾天,女兒回家告訴我說:「媽媽,數學老師讓我們把得到的獎狀發群里,她好統計加分」
後來,我慢慢翻看群里的信息,簡直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也就是短短几個小時吧,從班上部分家長上傳的照片結果來看,班上的孩子那簡直就是學霸的聚集地,很多孩子基本上都是拿獎狀拿到手軟
而在一目了然的對比之下,我也清晰地認識到:「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拼的就是父母」
如果父母是老師,那孩子回家后就會得到更專業的一對一輔導
如果父母是社會上的精英人士,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實力讓孩子的學習得到更好發展
可如果父母是普通人呢,難道在內卷環境下就只能成為「拖後腿」的那群人嗎
不,蘭媽認為,所謂的內卷從來都不是捲成績,而是幫助孩子形成學習興趣、並建立做題的方法與思路
具體該怎麼做呢?
蘭媽結合身邊的一些例子,為大家總結了以下三種需要注意的地方: